

在合肥,有一位“门票达人”,他20多年来收藏了四万余张各类门票。其中,和红色主题相关的“红色景点”门票有上万张。7月8日上午,这位门票收藏爱好者从上万张藏品中精心挑选了400余张门票,以时间为卷轴,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举办了一场“红色基因主题门券收藏展”。
13岁开始热衷收集各类门票
“这张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一大会址的门票,这张是遵义会议会址的门票……”门票收藏爱好者程涛正向参观者如数家珍般介绍着门票来历,讲述门票及其背后的故事。程涛说,这些门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的发展和历史,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好这些门票,让更多人了解党史,学习党史。
今年37岁的程涛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之余热衷于收藏各地旅游景点门票。他回忆起从13岁那年接触到第一张景点门票开始,就爱上门票收藏,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了24年。“当时跟着爸妈去滁州凤阳参观朱元璋纪念馆,留下了第一张门票。”程涛说,自那以后,他有意收集各类景点门票,家中有亲戚朋友得知他的爱好,也会将门票带给他。
或许是从小看着《地道战》《南征北战》等红色电影、书籍长大,程涛上大学后,对革命历史产生很大兴趣,将收藏方向转为“红色景点”门票。一开始,他手中只有几十张“红色景点”门票。除了亲朋好友赠予,程涛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票友”,并与“票友”之间互相交换门票,交流党史。
偏爱收藏“红色景点”门票
每逢旅游参观时,程涛总是会对当地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情有独钟。“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查询附近有没有‘红色景点’,如果有的话,会尽量去一趟。”程涛说,他总想亲身前往革命前辈曾经浴血奋战过的那些地方,感受他们曾经历的艰苦岁月。
“像巢湖的‘三将军’故居纪念馆,我就专程开车去参观,并收集了全套的门票。”程涛说,他收藏了10多种不同时期的陈独秀故居门票,收藏过程中还得到当地很大支持。程涛还珍藏有一张1985年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开馆时的门票,“可惜不是全票,目前我所得知有一张全票在山东一位藏家手里,遗憾的是他也不肯割爱。”
在程涛看来,门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别是文化和建筑的一个集合体。“尤其是原来的老票,只要看到就爱不释手,是真正的艺术品。”他颇为珍爱的一组敦煌门票,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设计的飞天造型图案,“精美绝伦,重现华夏文明。”程涛告诉记者,他几乎已经收集完了安徽所有名胜古迹、“红色景点”的门票,像黄山的门票就有50多种。
门票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一张门票,就是一段故事。自1997年至今,程涛先后前往全国20余个直辖市、省、自治区,把景点门票都精心留存保管,同时还广泛结交全国各地旅游门票收藏爱好者,不断丰富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藏品已达4万余张,涉及人物馆居、世界遗产、红色纪念地、古塔、徽风皖韵等多个专题。
“这次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100个重大历史事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红色主题门票展。”程涛说起办展初衷,就是为大家构筑一个红色精神家园,让更多人感受红色魅力。他从今年4月就开始策划筹备,整理文史资料,补充收集不全的门票,“像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票的收集难度就很大,需要不断关注,花费几年时间才收集齐全。”
如今,程涛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红色景点”门票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边翻阅这些门票边给孩子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革命教材,让他认识学习革命历史,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虽然这些年在收集门票上花费几十万元,但好在家人都很支持。程涛说,收集“红色景点”门票本身就是一种红色文化,他会一直做下去,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将红色基因发扬光大。李姝涵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杨和宝刘旸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