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拜登政府继承前任“拉拢”政策,两国战略共识趋强
美国国务卿首访印度有何考量
  7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启程前往印度和科威特进行访问。这是布林肯上任后首次访问印度。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总统拜登继承和发展特朗普“印太战略”“四国机制”等外交遗产,拉拢印度为大国竞争服务。印度则在中印关系僵冷之际加大了对美国的战略倚重,美印战略共识趋强。但囿于多重因素,印度在迈向与美国“准同盟”之路上仍小心翼翼,避免外交失衡招致利益损失。
  高层交往分外热闹
  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行程,布林肯将于27日、28日访印,28日访问科威特,29日返回华盛顿。其中,印度之行尤其引人关注。
  伦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安德鲁·哈蒙德认为,拜登上任以来,出于大国竞争的需要,对印度始终“青眼有加”,两国高层交往分外热闹。
  2月,印度总理莫迪与拜登通电话,强调“对价值观的共同承诺是美印关系的基石。”3月和4月,两位领导人利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领导人气候峰会等场合实现了虚拟会晤。
  两国外长和防长也互动频频。3月,美防长奥斯汀访印,承诺与印度建立“全面和前瞻性的国防伙伴关系”。5月初,美印外长在七国集团(G7)扩大会上短暂聚首,被戏称为“冒着生命危险见面”,因为紧接着印度代表团就因疫情被全体隔离。5月底,印度外长苏杰生访问华盛顿,在“高规格礼遇”中会见多位白宫官员。而这次则轮到布林肯回访,他也成为拜登内阁中第二位访印官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说,此访首先被视作美国印太战略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应对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包含了针对中国的成分。无论是去年底特朗普政府的国务卿和防长双双赴印“拉群”,还是最近美国第一副国务卿的亚洲行、美国防长的东南亚三国行,都显示美国有意拉拢地区盟友和伙伴,打造针对中国的“民主联盟”和统一阵线。
  而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和美国各有算盘。从印度的角度来说,它的心态已发生变化。一来,中印关系因边界争端趋冷,虽然不久前中印外长在塔吉克斯坦会面,但双边关系仍在低谷徘徊,这使印度加大了对美国的战略倚重。二来,印度在拜登刚上台时,尚且担心美国民主党政府强调人权、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可能与中国展开合作……而如今,新德里发现拜登对华施压不弱于特朗普,且趋于体系化打压,这令印度感到放心。
  “因此,印度进一步坚定了与美国战略走近的意愿和决心。双方关系走上快车道,离‘准盟友’方向越来越近,虽然不一定捅破那层窗户纸,但印度无疑更加积极了。”胡仕胜说,“可以说,美印的战略共识、价值观共识愈发明确,战略差异性缩小——就像印度专家说的,印度人正在摆脱对美关系的‘魔咒’。”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拜登上任后回调了许多上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但高调继承了印太战略,将“自由和开放”冠于印太,强化其地缘政治功能,阻遏竞争对手冲击美国霸权。他还以首次首脑线上会晤和机制化建设等方式,实现了美日印澳四国对话机制的升级。
  在美日印澳架构中,印度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影响“四国机制”走向的关键因素,也是美国下一步打造“印太—北约”阵营的重要支柱。“印度目前是四国机制建设中最薄弱的一环,美国希望印度补位、上位,成为对华竞争的得力帮手。”胡仕胜说。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美印关系眼下步入冷战以来的最高点,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势头。除了政治领域的热络,在经济方面,美国连续数年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达到800亿美元,算上服务贸易则接近1500亿美元。美国的脸书、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正在对印度IT业投资数十亿美元。
  印度还在军事领域向美国靠拢。去年9月批准美国P8“波塞冬”反潜巡逻飞机在本国布莱尔港基地加油是过去3年来首次适用印美《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去年,美日印澳四国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域进行了联合演习。
  美欲促成四国峰会
  布林肯此访将聚焦哪些议题?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访印期间,布林肯将会见莫迪和苏杰生。议程将包括“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印太事务合作、共同的地区安全利益、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应对气候危机”等,旨在加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而布林肯对科威特的访问,正值两国迎来“沙漠盾牌行动”30周年,以及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他将会见科威特的高级官员,并就伊朗威胁、也门战争和人道主义灾难等地区问题密切磋商。此外,双方可能就美国撤军阿富汗后的安排进行协调,美国有意在卡塔尔和科威特军事基地安置阿富汗翻译人员。
  胡仕胜认为,布林肯印度之行的核心议题,在于设法促成美日印澳四国领导人今年九十月份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如果印度点头,那么说服其他国家参会将比较容易。美国有意将“四国机制”打造成比北约功能更齐全的机制——不仅在防务领域,而且在经济、地区秩序重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与印度最高层对表。另一方面,印度也不会像日澳等小伙伴那样“听话”,为美国利益而冲在反华第一线,这促使拜登政府更加重视对印外交,希望展开全方位、无死角的战略拉拢。
  在胡仕胜看来,美方希望利用四国峰会,在基础设施领域做文章,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影响力。尽管“蓝点网络”“亚非增长走廊”等愿景暂无实质性内容,难以在短期内比肩“一带一路”,但不可忽略的是,这只是“四国机制”的“一个轮子”,还有其他“几个轮子”,包括弹性供应链的塑造、疫苗合作,气候变化合作等。“这可能改变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尤其需要提防美国和盟友在科技高地打造新经济业态,建立一套平行体系将中国挤出产业链。”
  舆论还关注了布林肯访印的其他议题。一是疫苗合作,二是阿富汗问题,三是气候变化,四是人权问题。
  印度不想走得太远?
  布林肯访印,也恰逢美国多位军政要员“扎堆”到访亚洲、发力印太之际。《外交政策》杂志说,印度——一个曾经不情愿的合作伙伴,已经成为一个关键联盟的新驱动力。那么,印度要上美国的“船”了吗?
  胡仕胜指出,印度不会完全和美国利益捆绑在一起,尤其在对华关系上。在以意识形态划界、打压中国方面,印度和日澳等国存在“温差”。林民旺也认为,面对中国这个体量巨大的邻国,印度在策略上会保持审慎,“进两步退一步”。不过,它希望美国能够“锁定”大国竞争,这样印度的价值才能体现。
  分析人士指出,美印走近不意味着双方没有分歧。在经济方面,美印互补性较差。特朗普时期对印度挥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取消普惠制,如何解决至今未有着落。在军事方面,尽管美印军事关系加强,印度仍试图避免在这条路上走太远,既不对美开放本国军事基地,也不允许美海军定期使用印港口加油和维修。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也依然存在——尽管美国可能转为私下或非公开渠道施压……种种分歧在双方战略共识趋强的时候,会被掩盖,而一旦战略共识弱化,又会暴露出来。
  此外,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仍是其外交出发点。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列克谢·扎哈罗夫认为,印国内仍有一种稳固共识,即选边站队不符合本国利益。而由于美国推行的是对俄对华双遏制政策,印度与美国距离过近将不可避免地压缩印俄关系的回旋空间,损害对俄关系。这也是印度不得不三思的。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