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你是中国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外二章)

  □肥东许泽夫
  许泽夫当代散文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祭蔡永祥烈士
  一
  每天,太阳刚升起,钱塘江畔三中队军营列队的战士像银杏一样挺拔。
  连长大声点着一个人的名字:
  “蔡永祥!”
  “到!”一百多名战士齐声应答。
  “蔡永祥!”
  “到!”钱塘江大潮汹涌应答。
  “蔡永祥!”
  “到!”历史穿越了岁月在天空应答。
  每天都点名:蔡永祥。
  这个叫蔡永祥的士兵缺勤了65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唯一没有被时光流水冲走的便是蔡永祥。
  他的名字与月轮山同在!
  二
  那一年,他十八岁。
  稚气未脱的农家娃“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从巢湖之滨来到钱塘江畔,从农家小院投身革命熔炉。
  仅仅8个月,一个土得掉渣的乡下伢子经千锤百炼锻造成了一块特殊材料。
  十月的深夜,你背上了钢枪,为祖国站岗放哨。
  从南昌开往北京的夜行列车,风驰电掣将黑沉沉的夜幕撕开一条口子,绿皮车厢里的人们夜不能寐放声歌唱红太阳。
  你犀利的目光发现了危险,一根又长又粗的圆木恰似爆破筒的形状僵硬地躺在平行的铁轨上。
  没有畏惧,没有犹豫,你将生死置之度外,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以军人标准的冲刺姿势,抱起了那根沉重的木头。而你的青春,一瞬间化作枕木上的一颗铆钉。
  只是一瞬,你的光辉映千秋;
  只是一瞬,重量超过了泰山。
  你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一丛矢车菊,就是那种在你的家乡四顶山上,春风吹来满山开放的花儿……
  三
  在陈列馆的展柜前,我死死盯着那根圆木。
  那根圆木,像一条粗大的蟒蛇。
  是它,吞噬了我一位亲人的生命。
  家人的血迹湿透了它丑陋的身躯,那曾经的热血结了一层黑色的痂。
  我的牙在发痒,我的双手在发抖。
  我恨不能砸开玻璃罩子,双手抓住它,然后一口一口咬死它……
  四
  我读小学时,课文上有首诗:“天上星亮晶晶,我站桥头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门,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老师说,写诗的人叫蔡永祥,肥东人。
  我便记住了这首诗,记住了作者蔡永祥,他成了我心中崇拜的英雄和诗人。
  其实出身贫寒的你哪里像样地读过
  可你写了一首壮丽的诗,“孤篇盖全唐”,让众多所谓的诗人相形见绌。
  这首是你用十八岁的生命铸建的。
  因为你的血液已经有了铁的元素。
  因为你的肉体,已经饱含铜的硬度。
  你玛瑙般的名字,被时代传颂。“天上星,亮晶晶……”蔡永祥,你是
  在你的雕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
  你还保持着以身赴死、视死如归的姿式,青春在燃烧中定格。
  我尽量向你靠近,似乎再近一寸就能听到你怦怦的心跳。
  我尽量踮起了脚跟,似乎再高一厘就能抚摸你发烫的脸庞。
  我尽量不让自己流泪,我知道你是最坚强的战士,而战士鄙视眼泪……
  在东乡支部重温入党誓词
  那时这块土地还叫合肥东乡。
  那是1930年的春天,却比冬天还寒冷,苛捐、杂税、壮丁,连同贫困、灾害、人祸,压榨着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
  孙子模、张伯平、周味韶,三个识文断字的乡下人,因信仰而抱在一起,围在这个叫孙吴大郢的村庄,他们像三块燃烧的木炭,在天空低垂长夜漫漫的寒冬放一丝光,发一毫热。三间破落小屋斑驳的墙上,端正地挂着一面他们亲手缝制的党旗。
  那一抹红啊,映照着合肥之东的朝霞和晚霞如血般绚烂。
  那一阵誓言的诵读,引爆了江淮分水岭滚滚春雷,惊醒麻木、绝望和浑浑噩噩。
  因此,革命辽阔的田野上,多了一朵星星之火……
  茶壶山无名烈士墓碑
  他们转来六家畈康复医院,有的是马车拉来的,有的是闷罐子车载来的,还有的是身强力壮的民工抬来的。
  他们遭遇哪一场惨烈的战斗?
  他们死守了哪一块烧红的高地?
  他们经历了哪一些惊心的险阻?
  他们抵达巢湖之滨的这座小镇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无法得知他们的姓名、籍贯和英勇的故事。
  只记得他们已不能进食,嘴唇干焦、起泡,医护人员不停地用水、用棉絮沾水,用勺子喂水,用毛巾擦水。
  但他们依然感到干渴。
  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啊,仿佛能把巢湖喝干。
  最终他们长眠在茶壶山下。
  一只茶壶日日夜夜地滴水,那嘀嗒嘀嗒的水声,像极了嘀嗒嘀嗒的军号,他们便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