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规范有序的“陪诊”才是患者之幸
  □钱夙伟
  为患者排队挂号、帮忙拿药取报告、陪伴看病……近年来,陪诊服务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职业陪诊员是一个全新的职业,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近些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职业从业者大批涌现,按以前的眼光让人不可想象,就如“职业陪诊”,现在已经是不少人现实中的不可或缺。
  作为一个新兴职业,陪诊员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包括取号、候诊区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还能起到针对性的指导作用。“有的医院挂号取号比较复杂,有的医院科室分得很细,这就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护士陪诊,才能帮助患者精准挂号,提高看病效率。”
  显然,陪诊员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比如老人就诊,“子女们不放心,认为有个人陪着父母去更好。”而年轻患者同样也有陪诊的需要,比如,因为手术麻醉或者加强核磁等过程中要求必须有人陪同,而这于异地单身打工者,或一时难以找到能帮忙的朋友,或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患者,陪诊员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但专家指出,这一工作存在着单量不稳定、从业者鱼龙混杂、缺乏行业规范等问题。比如,从事陪诊服务的人除了专业护士外,还有很多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甚至还有“黄牛”也在做陪诊服务,不仅声称可以帮忙挂号,还可以安排接机、住宿一条龙服务。这类从业者能够帮助患者拿东西、确定看诊路径,但在疾病描述、解释专家术语方面能力比较欠缺,从而影响到服务体验。这显然有监管滞后的因素。尽管职业陪诊已经是不少人现实生活中的刚需,但职业陪诊员这一新兴职业,还没有进入职业目录,尚无行业制度规范、准入标准。
  在社交平台、闲置交易平台上,不少个人或团体打出了职业陪诊员的广告,一部分“黄牛”也跻身其中,但类似服务更多基于与患者的口头承诺,缺乏“白纸黑字”的书面条款,服务能否到位、定价是否合适,这些都没有“定数”,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风险责任划分不甚明确。显然,处于起步阶段的职业陪诊员,需要制度来保障发展,需要法律来规避可能出现的误区,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和弦共振。
  为维护求诊者的权益,保证陪诊的规范有序,职业陪诊员不能任其“野蛮生长”,规范有序的“陪诊”才是患者之幸。因此,有专家建议,严格审查从业者资质,明确、细化该职业目录和分类,完善行业规范与办法,形成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行业准则,让这一新兴职业得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