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春播处于扫尾阶段,南方春播已于4月底结束,进入夏收夏种时期。眼下,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我国从南到北陆续开镰。各地抓实抓细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此外,陕西、新疆、山东等多省区陆续开启大规模海水稻插秧。(5月24日央视)
小麦已经成熟的地方,迅速行动抢抓时机,让粮食颗粒归仓;小麦即将成熟的地方,也做足功课提前准备。一幅幅麦收的喜人景象,一粒粒小麦应收尽收,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更让人看到确保粮食安全的诸多努力一直在路上。饶是如此,也不得不说的是,要想夏粮真正颗粒归仓,实现最大限度的不浪费,还必须力戒三种“隐形浪费”。
首先是“机械浪费”。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麦子在地时由于机械缺陷、司机收割不细心导致的如割台损失、夹带损失、清选损失、漏粮损失等“收割机浪费”;二是小麦收割后在晾晒过程中的遗漏损耗等浪费;三是收购、运输入粮库过程中的浪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粮食在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浪费巨大,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的浪费损失大致估算高达约700亿斤。
其次是“天气浪费”。即在麦收时节,由于天公不作美、抢收不及时等,导致成熟的小麦不能及时收割到家、到仓库,出现出芽、发霉发黑等变质无法使用,或使用率低等造成的实际浪费。
再次是“人为浪费”。由于疫情等原因,造成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返乡及时收麦,或由于种植面积小、产量少、价格不高等因素,使得实际的产值不大,回乡收割不划算而不回乡造成的实际收割不到位或对麦收重视不够,导致的延误收割等浪费。
因此,麦熟时节抢收小麦,更要注意颗粒归仓的深层质量。
一方面,要尽量选用配置质量高、收割不浪费的收割机参与夏麦收割,尽可能兼顾聘用收割技术到位、收割不浪费的麦收司机师傅进行小麦收割。同时,也要在高效率小麦收割机的普及推广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在夏麦收割后的晾晒、收储入仓环节,也要加强颗粒归仓意义的宣传动员,提升群众、麦收司机、收储人员等全链条真正颗粒归仓的责任意识,不让成熟的小麦归仓前浪费在“关键一环节”“最后一公里”。
再一方面,高度关注天气变化,深度动员多方应对,及时进行天气预警等,绝不因天气原因造成麦收浪费。
最后,采取多渠道多方法,提升颗粒归仓“含金量”,为农民回乡积极参与麦收、真正践行颗粒归仓,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和注入积极因子。而这,显然不仅要就麦收说麦收,而是要从更宽视角、更多侧面、更大深度进行必要的及早和全面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