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丑上热搜”的教材是怎么诞生的?
  □陈广江
  这两天,有关“人教版数学教材”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该话题下讨论的焦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内插画“太丑”“病态”,画中人物都是“唐氏综合征面部特征”,不符合中国人形象。5月26日,人教社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目前,教育部已介入调查。(5月26日澎湃新闻)
  在数以万计的孩子使用了近10年后,这套“丑到家”的数学教材终于要“洗心革面”,人教社虚心采纳公众意见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人教社还将举一反三,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这无疑是公众希望看到的。不过,这些改进措施并不能为“丑教材”事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人教版数学课本的“丑”,早已引发家长质疑和舆论关注。早在2017年,就有文章称,和三十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丑得让人想哭”,除了纸张和开本外,从整体设计、排版到插画,艺术水平几乎全面倒退。近几年来,有关小学数学课本“丑”的话题从未间断,只是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在教材问题上,人们更关注内容。事实上,对初开蒙的孩子来说,教材的装帧、设计、排版、插图等也不可忽视。美育要从娃娃抓起,教材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虽然美是感性的、多元的,但小学教材要侧重呈现美的基本元素、形式,比如图画的结构、比例、透视关系以及色彩、线条的搭配等,而不应过度展示某位画师的艺术个性甚至“私货”。人教版课本的“丑”,就“丑”在不符合美的常识,无法给人以美感。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修订、出版发行等各环节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一般也不采用市场化发行的模式。教育部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教材出版单位要严格规范编辑、审稿、校对制度,保证教材编校质量”,“教材定价应严格遵守‘保本微利’原则”。“丑教材”是不是出版社因逐利而降低质量的产物,有待相关部门的权威调查。
  总之,相较于声讨教材的“丑”,更应追问“丑”的产生原因,并依法依规启动问责,杜绝类似现象再现。巧合的是,最近,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教材的优劣美丑,关乎教育教学质量,关乎孩子的未来,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出版社来说,这样的“铁杆庄稼”,更应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