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省小麦夏收结束,夏粮收购也已开始。记者从6月2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全省夏粮产量预计达到350亿斤,实现“十九连丰”,创历史新高。全省预计收购小麦1100万吨左右。
小麦质量等级为近十年最好
随着小麦夏收进入尾声,全省夏粮收购全面展开。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经前期研判,预计今年我省收购小麦1100万吨左右,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准备仓容1300万吨以上,能够满足夏粮收购仓容需要。
“今年,国家继续在安徽等六个小麦产区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每百斤115元,比去年上涨2元。”安徽省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曹越方介绍,新麦开秤以来,市场价格一直远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没有启动预案,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当前全省夏粮收购平稳有序,呈现质量好、价格高、市场活、进度快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麦质量等级和食品安全指标均为近十年最好水平。收购进度也较快,截至6月20日,小麦全社会收购量351.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31.5万吨,分别同比增加167.3万吨、84万吨,增长91%、177%。
同时,今年省市县政府储备小麦轮换计划35万吨,占小麦产量2%,其中省级储备16万吨、市县级储备19万吨。省级储备小麦轮入收购方式采取随行就市、定价挂牌收购。目前省市县政府储备粮轮换收购正进行,预计8月前全部完成轮入任务。
夏粮收购资金不掉链子
今年我省夏粮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如何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我们提前摸排,逐县研究市场化收购支持方案,确保每个小麦主产县都‘有人收粮、有钱收粮’,实现信贷支持全覆盖。”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侯峥介绍,优先保证夏粮收购信贷规模,5月底前已备足收购资金200亿元,保证资金供应,不留缺口。同时,提高办贷效率,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办贷流程,优先保障夏粮收购贷款调查审批,确保夏粮集中上市前完成贷款审批,做到“钱等粮”。
确保资金的同时,优化服务,提高资金支付结算效率。实行网银、银企直联等电子支付渠道“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收购期间时效性强、笔数较多的收购资金,采取“先付后审”的方式进行支付,确保农民售粮款及时支付。
此外,2018年成立的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也在不断优化,去年将玉米纳入支持范围。目前农发行安徽分行已与128家企业签订粮食收购信用保证基金合作协议,协议签订认缴基金额3.78亿元,已认缴到位2.22亿元,已对103家企业投放信用保证基金贷款38.49亿元。该基金的运行,有效破解了粮食贸易和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为维护信贷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