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日前,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获奖作品名单揭晓。中科院院士朱永官凭借作品《食物变迁记》荣获丰子恺散文奖。据悉,作为一名科学家,朱永官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已在多个国际主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用23000余次。(11月22日澎湃新闻)
一位中科院的院士竟然获得了文学大奖,这无疑是一次完美的跨界。作为一名科学家,朱院士科研成果斐然。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其文字作品华丽。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院士形象。
科学与文学,在许多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注重逻辑和理性思维,文学注重想象和感性思维。所以,要想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不容易。然而事实上,我们有不少像朱永官这样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曾说:“大学培养杰出人才,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学文学的要学点自然科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学点文学艺术。”钱学森本人就具有很好的艺术造诣和文学修养。数学大师苏步青以数学研究闻名于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和诗人。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学理工科的搞点形象思维,读点诗词,写点文章,对开拓思路、陶冶情操很有帮助。”
科学与文学并不矛盾。事实上,很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助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一个懂科学的文学家同样更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需要更多像朱永官院士这样的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一直是我们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现行高考制度下,因为文理分科和专业细化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割裂。很多理工科学生一旦上了大学,就很少接受人文方面的教育。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写论文时语句不通、文笔不行成为普遍现象。正如戴建业教授所言,现在中国很多学生数理化动手能力很强,但是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浪漫精神,因此在科研想象力上受到阻碍。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已故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一直倡导要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他对自己的博士生定下一个严格规矩,论文答辩前必须先背《老子》和《论语》。而清华大学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2018年起将“写作课”作为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而不少理工科博士论文后记因感情真挚、文采飞扬,让我们看到了理科生的另一面。
杨叔子先生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我们希望能用笔书写散文的院士越来越多,也希望能将科学与文学融合的人才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