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闲言】校园运动会需要“自我创新”的开幕式

新安晚报 开卷
  眼下,很多学校都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不过,随着运动会规格日渐提升,学校、家长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水涨船高。单一个开幕式入场,花费就轻松上千,甚至过万。部分家长为此犯了难:是运动会变味?还是自己不够与时俱进?在“仪式感满满”面前,又是否会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11月22日《成都商报》)
  满满的仪式感符合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满足家长为孩子记录生活点滴的需求,有老师也认为,运动会入场式隆重一些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运动会跟上体育课有什么区别?
  学校运动会可以有仪式感,但更需要自我创新的仪式感。只有融入了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创新,营造出充满时代气息的仪式,学生才更有成就感,多少年后也更有回忆价值。如果是用钱堆出来的仪式,各班级比拼的就不再是创新意识,而成了比富。仪式的“黄金”化与仪式后各种道具、服装造成的浪费,显然不符合中小学生应有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些学校也表示,仪式感很重要,但不应由家长“包办”。学校在选定主题和提出限制后,道具、编排都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像成都某小学,早在两年前就将浮夸的入场仪式进行了“朴素化”,今年秋季运动会,更是将入场仪式变成了运动展示。还有一些学校在“朴素化”基础上提升了仪式内涵,非遗体育、戏曲项目在开幕式上大放光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的农民收割操、外卖员舞蹈等等都颇受欢迎。同时,有的学生自发地设计LOGO,把家里不用的布娃娃改造成自己设计的运动会吉祥物,为开幕式创作主题曲等。
  这些创新,实际上是把日常素质教育的成果集中在开幕式上展现出来,把运动会办成崇尚科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行低碳的新时代运动会。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临场创新的积极性,更会激发学生自觉提高日常的素质锻炼,为下一次运动会比一比看一看积攒力量。
  总之,学校运动会也好,其他大型活动也罢,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把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以“少花钱,多办事,办更有意义的事”为指导,通过创新,把他们的素质能力全面展现出来。丁慎毅/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