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淘书路径

新安晚报 城事
  □青阳章小兵
  我平时喜欢淘书。望着摆满四壁的各类书籍,随手翻到一本书,就像检阅这本书,从书店走到我书房中心路历程一样,一个个活色生香的淘书故事,便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不久前,我从2023年第2期《收获》上读到马小起的非虚构作品《独留明月照江南——怀念我的李文俊老爸爸》,一个大翻译家鲜活有趣地形象便矗立在我的面前。看到李文俊老先生翻译了被世人称为最难翻译的福克纳的作品,当时,就连钱钟书也敬佩且打趣地对他说:愿上帝保佑你!我很好奇,便一口气买了老先生翻译的《福克纳短篇小说集》《福克纳随笔集》以及许多他翻译的福克纳长篇。
  无独有偶,我看2023年第3期《小说选刊》,见上面有一篇南翔先生写的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一辈子与药打交道的我,特意先看了这个中篇。从这个中篇中,我得知南翔先生有一本专门采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本专著《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又通过这本专著,我寻藤摸瓜,知道了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这两本书不仅成了我的众多书籍中的一员,读后,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从这些朴实的手艺人身上,看到了传统的坚持与古朴的美丽,他们不仅仅留下了精美的技艺,更为我们留下了鲜活的历史。
  因为平时喜欢无事乱涂鸦的缘故,我从仰慕到结识了一些作家,我的朋友圈中这些作家,平时,除了晒行踪、晒观点、晒新作之外,恐怕晒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心仪的书籍。我平常十分留意他们不经意晒在朋友圈的书案,我从他们这些或凌乱或规整的书桌上,看到了一本又一本让我眼睛一亮心底一颤的好书,于是,我的陋室中便多了唐诺的《重读》《尽头》,有了葛亮的《燕食记》,有了纪实性的《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
  我平时喜欢看报刊中那些不显山露水的书评,像《新安晚报》上的每期书评,我几乎是每篇必读。虽然,如今的评家对一本书的推介褒多贬少,但只要是客观地介绍了这本书与众不同,而这本书恰恰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也不失是一本好书。我曾经在报上读到评家对吴毅先生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与阐释》,我这个从农村出来的人,虽然与社会学研究毫不沾边,但对这本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网购之后,虽然我平时工作很忙,这本书又像砖头似的有622页510千字,我收到后竟然花几天时间,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我仿佛感觉像当年读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那样亢奋,自己又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
  天长日久,我像喜欢莳花弄草的人一样,在我的精神后花园中,寻幽探胜般地淘来了许多我曾经梦寐以求的好书。我想:人云亦云不好,但大家都称道的好书,还是值得案头相供,床头相伴的。世上最好闻的香,不是花香,应该是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