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一本科生转学至双非院校引热议

新安晚报 国内
  这两天,北京市教委发布的一则转学公示火了。引发热议的是,大多是北京本地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还有从清华大学转入双非院校者,被网民称为“逆向转学”。
  清华生转学杭电冲上热搜
  1月4日,大皖新闻记者查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了解到,1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称北京市教委对各高校报送的学生跨省转学材料进行了初审、复核,现将杨某贤等8名学生拟转学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自1月2日起至8日结束。公示期内,如对拟转学学生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提出。
  公示显示,有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其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
  大皖新闻记者看到,这份拟跨省转学信息公示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点在于,大多是北京本地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还有从清华大学转入双非院校者,即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温某周,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消息传播开后,立刻冲上热搜,议论和各种猜测纷纷涌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与多所985高校并肩。近3年来,杭电计算机学院毕业生有近95%进入IT领域,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每年有近百名毕业生入职华为、海康、大华、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
  也有网友分析,学生转学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比如身体、家庭等原因,这位同学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采访中,一位在浙江省内高校读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表示,“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清华转到杭电,完全是他的个人选择,表示尊重。”他认为只要是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选择,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另一位浙江省内高校老师则说,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专业、就业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很有想法,“相对于名校的选择,大家也看中对未来发展区域的选择,综合考量之下,从北京转向外省的做法也可以理解”。
  此前已出现过跨省转学
  其实,无论“跨省转学”还是“逆向转学”,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在半年前,还有一名北大学生转出。
  2023年7月1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消息称: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主任办公会研究,确认以下学生转学,现将结果予以公告……公告中,9名高校学生跨省转学,涉及北大、北航、北外等多所院校。
  9名同学中,有7名同学的原专业和转入专业有区别,且这9名同学原专业录取分数均高于转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其中,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同学原专业录取分数589分,转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1分,相差108分;还有一位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原专业录取分数比转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高出141分;同时,当时最受关注的是来自北大的闫某某,其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录取分数646分)转入武汉大学外交学专业(相关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15分)。
  据报道,早在去年5月9日,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就发布了关于闫某某转学的公示,并说明其是由于个人身体原因转学。
  公示显示,闫某某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由于个人身体原因,申请转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学习。经武汉大学2023年第六次校长办公会审议,同意其转学申请。
  另据宜昌一中公众号显示,2020年,闫同学在高考中以646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位列湖北省文科第十。
  转学有严格限制,不得“从低到高”
  大皖新闻记者也查询了2017年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本专科学生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研究生除上述条件外因为导师工作调动或健康原因不能继续指导,可以转学。
  申请转学的本专科学生高考分数应达到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在生源地相应年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申请转入学校不高于转出学校的层次、学科专业水平;申请转学的研究生需通过拟转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考核或学业水平评估。
  此外,转学工作要服务首都功能,严格审查转学条件,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转学:1.入学未满一学期或者毕业前一年的;2.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在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3.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4.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5.研究生拟转入学校、专业的录取控制标准高于其所在学校、专业的;6.无正当转学理由的。
  超过四成网民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如何看待“逆向转学”,有新闻媒体1月3日下午专门发起了网络投票。通过整理投票结果发现,4日上午有1.4万人参与,其中四成以上网民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有25%的网民认为不能理解,有23%的网民表示尊重个人选择。
  其实,“逆向转学”见证了学生享有跨校迁移学籍的权利。选择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权利。就像网民留言的那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城市和理想的学校,如何选择是他们个人的自由。现在的教育政策允许学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学籍迁移,可以说充分尊重了“逆向转学”学生的选择权。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合不合适的选择。不得不说,从清华大学转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肯定需要一定的勇气。在当事人看来,这就是合理的选择,他自己觉得合适了,其他人就没有必要多说什么。
  人生的成功,不仅是考上清华北大,拿一本名校的毕业证书,更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以往的新闻案例中,甚至不乏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后来读专科学校。据媒体报道,湖北荆州一位学生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再次参加高考,如愿考上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读中医。他本人回应,就是因为找到了人生目标,想“子承父业”。
  人生的路自己走,如果只是为了名声,还真不必在名牌高校委屈自己,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如找到另一条奋进之路。
  公示期结束后,这些变更了求学地点的“逆向转学”学子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适应期。希望调整过后,他们能更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
  综合大皖新闻、海报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