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惠安足迹引探寻

少年或曾随父宦游此地,孝行传承千年佳话

新安晚报 江淮

  “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福建惠安。

  5月13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共肥东县委联合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与新安晚报社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探寻少年包拯的足迹。此行旨在解答包拯是否随父亲包令仪在惠安县度过重要青少年时期的疑问。采访团专访了惠安县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张国琳,这位知名的文史专家推理认为包拯可能随父宦游,并曾在十几年前专程到包拯的家乡合肥市肥东县进行考证。
  包拯少年时期或在惠安度过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取“以惠安民”之义,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该县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一面依山、三面环海,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
  据《惠安县志》记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就任惠安知县,任职四年后离任。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惠安本地的一些文史专家,包括张国琳,推测包拯少年时可能随父亲来到惠安并生活多年。
  5月13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了惠安文庙(孔庙),这里是惠安古城文化传承的发祥地,也是历代名宦先贤和学子祭祀孔子的圣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记者采访了研究包公文化的文史专家张国琳。
  张国琳表示,他曾于2010年带着有关包拯父亲在惠安任职的史料,专程前往安徽合肥,与多位包拯研究专家进行了交流。这些专家对他的判断基本表示认可。他进一步分析道,包拯出生于999年,当包令仪1012年来到惠安时,包拯大约为13岁。考虑到包拯的两个哥哥都夭折,他的父亲不可能独自在惠安任职数年而不管家中母子。因此,他认为包拯很可能在惠安随父读书生活多年。
  此外,张国琳还提到,包拯在29岁时参加了开封府的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名列甲科一等第24名。他特别指出,与包拯同榜的进士中有一位惠安人名叫张惟德。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他关于包拯少年时期在惠安随父读书生活的推测,因为两人有可能在惠安时期就已相识甚至成为同学。
  “黑脸包公”或与“乌脚溪”有关
  关于包拯“黑脸包公”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源自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惠安县博物馆馆长郭晓兵持此观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历史背景分析。
  在宋代,官员赴任时常常携带家属同行。郭晓兵提到,北宋元丰七年,江西人程节就携妻带子赴任,这一情形与包拯的父亲包令仪的情况相似,因此可作为参考。包令仪曾任惠安知县,县衙位置接近现今的惠安文庙(孔庙)。由此,郭晓兵推断包拯在13至17岁期间很可能在惠安度过,并有可能在文庙附近读书求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漳州附近有一条名为“乌脚溪”的河流,人们涉水过河后脚部会变黑。书中还讲述了一位龙图阁大学士梅公仪因不慎落水,被救起后全身墨黑,但从此旧病全消,康泰健壮的故事。
  关于包拯“包黑子”的称号,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源于戏剧中包拯全黑的装扮,以及《三侠五义》中描述他出生时外貌黑黢黢,7岁时便得名“黑子”。另一种说法则与《梦溪笔谈》中的故事有关,认为写戏人将“梅龙图”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包龙图”身上,从而形成了包拯浑身漆黑的“包黑子”形象。
  惠安经历存疑,但孝行确凿
  尽管张国琳推测包拯少年时期可能在惠安度过,但现有史料尚未能完全证实这一点。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经历并无详细记载,仅提及他自幼孝顺且品行端正。而清代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中关于包拯读书处的描述,也未给出明确证据。
  尽管无法确定包拯是否随父宦游福建,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曲中流传的包拯被父母遗弃、由大嫂抚养的“长嫂如母”故事,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这一故事是古人将包拯小儿子包绶的经历误传至包拯身上。
  实际上,包拯的幼少年时期深受父母之爱,且以孝行著称。他中进士后,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包拯选择弃官归家,专心奉养双亲。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更是将父母葬于城东,并在墓旁守孝三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张楠高绪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