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信仰”

——读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新安晚报 徽派阅读
  □刘效仁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阅读林徽因并非一次偶然的邂逅。就连我在“纸的时代书店”,找到这本浅绿色封皮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颇费了一番周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堪称诗歌的代表作。这首最早发表于1934年4月《学文》上的诗,一说为悼念徐志摩,二说为儿子的出生而作。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虽然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我倒相信作为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其子写一首轻快灵动的诗实属平常。正因有一腔爱柔,捧读此诗,总有种如沐春风的暖意。
  散文中,我喜欢《一片阳光》。“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原来,林徽因六岁时因出水痘曾被“禁足”在后院。失去自由,时间过得特别慢,总希望有人来。于是午后那由厅口处射进来,泄泄融融地倒在地上的一束阳光,遂给了她“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自然使“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时间经过二十多年,又是这样一缕阳光,个中情怀可想而知。
  林徽因除拥有阴柔之美和盎然诗意,其骨子里的女侠之气或者说“诗性的信仰”,更令人肃然起敬。《悼志摩》,写于徐志摩空难两周后的文字,抑制了凄楚哀婉,行文散淡流畅,却因情真意切,称得上是对逝者的最好祭奠。林徽因力叙志摩的与众不同:“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完全诗性的信仰”恰是志摩的典型品格。乃至硬要借航空的方便达到他“想飞”的夙愿!他说,“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运命!”未想,一语成谶。
  这种“诗性的信仰”在《彼此》中继续生长。写作于“七月在卢沟桥与敌人开火以后”,“经过炮火或流浪的洗礼,变换又变换的日月”。当整一片国土纵横着创痕,大家都是“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她借着一个寻常朋友的口说道:无论如何在这时候,他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着血死去,他都觉到荣耀,异于寻常的,他现在对于生与死都必然感到满足。而这话“像一道泉流透过意识,我开始明了理智同热血的冲动以外,还有个纯真的力量的出处。信心产生力量,又可储蓄力量”。“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忍韧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
  这种浸染血与火的文字、家国情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义勇,还有“诗性信仰”不死的喜乐,远非普通诗人所能为,正是我所仰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