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水文站可提前10小时预警洪峰

安徽智慧水文“哨兵”紧盯淮河水情

新安晚报 江淮
  
  李旭东(左)及队员们正在向水中放ADCP多普勒流速测量船。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和淮河汛情的“风向标”。紧挨着王家坝闸的安徽省水文局王家坝水文站里,有一群为淮河“把脉”的水文工作者。每一次洪峰来临的时候,他们是最先知情的“哨兵”,利用智能设备和综合数据分析,能将每一次淮河洪峰到来时间,提前10小时进行预警。
  7月14-15日,记者走近这一群体,见证在淮河洪峰来临的时候,他们如何提前预警,如何为上级防汛决策提供详实的水文数据。
  枕戈待旦,紧盯淮河水涨水落
  7月14日晚上11时许,王家坝水文站的水情室里灯光仍然亮着。王家坝水文站负责人李威峰及其同事正在这里值班,通过室内的设备监控着淮河的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并对所采集到的水文数据进行分析。
  “水文人被称为淮河哨兵,水涨水落,最先知情。我们不仅能监控淮河王家坝段的实时水位,还能精准测量出淮河的水下流速、水面流速以及每分钟的水流量……”李威峰介绍,自从王家坝站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以来,水文站就24时值班,已将水情拍报等级提升为最高的6级,每小时进行一次水情拍报,每天进行四次水流测量。
  7月15日清晨5时30分左右,借宿在王家坝水文站里的记者正在睡梦中,被一个中年男子惊醒。他叫李旭东,是阜南水文勘测队的副队长,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仍精力充沛。记者见他衣服潮湿,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刚从外边测流回来,外边雨太大了,把你吵醒了”。据介绍,30分钟前,李旭东等6名水文勘测队成员已经冒雨到淮河河面上开展工作了,现在已经测量结束,正在对监测到的水流数据进行分析和上传。
  记者发现,在王家坝水文站值班的,不仅有王家坝水文站的全体人员,还有安徽省水文局、阜阳水文局的专家技术人员。阜南水文勘测队副队长李旭东说:“这段时间,王家坝水文站全体人员吃住都在站里,不仅要在水情室值班监控水情,其余人员都在站外进行流量监测、设备故障排查等工作,的确是做到了‘以站为家’,我们确保精准测量、提前预测淮河水情,为全省防汛工作提供精准的水文数据”。
  科技助力,构建智慧防洪体系
  为了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数据,王家坝水文站设备仪器的科技含量现如今越来越高。7月15日,记者跟随水文监测人员来到了淮河蒙河分洪道官沙湖段,见证了智慧仪器助力水文监测的便捷高效。
  在横跨蒙河分洪道、长达2km的蒙洼大桥上,车流、人流很大。李旭东及队员们分开后找了三个测量点,对蒙河分洪道的水底水流速度、水面水流速度进行监测。李旭东小心地将手中的测量仪器放入水中。他告诉记者,他所使用的是ADCP多普勒流速测量船,能够在多种复杂环境中精准测量,也让预警信息更快捷。“这次三个水流断面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既有ADCP多普勒流速测量船,也有电波测速仪,还有传统的水流测速仪器。”李旭东表示,这样做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河面太宽,更是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测量数据。
  作为一位老水文人,李旭东见证了水文监测设备从手工测流到智慧测流的变迁。“我以前测量淮河水流速度,要划船到河中央,不仅危险,而且费时费力,测一次水文数据至少需要2个小时;现如今,我们不仅有无线电波测速仪,还有测流无人机,站在岸边不用下水,就能把数据测量得更精准,而且只需要大约半小时,就能完成测量了。”
  当天下午2点30分左右,记者跟随测流无人机手谭健来到淮河岸边。宽阔的淮河水面上,无人机稳稳地飞着,一会儿悬停、一会儿前进,将淮河的水流情况清晰地拍下。谭健说,这种测流无人机不仅能拍摄记录水流的情况,还能够实时分析水流速度,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出水流流量。“现代化的监测设备越来越多,测量数据更精准更快捷。我们现在从接到指令到计算出精准的水文数据,大概只需要半小时,能够为防汛决策提供更及时的依据。”
  提前预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阜阳水文局副局长王飞告诉记者,作为淮河干流重要控制站之一,王家坝水文站的实测数据直接影响下游防汛抗洪的决策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王家坝水文站可以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线和实时获取的数据,合成确定淮河在王家坝区域的即时流量,然后报至阜阳水文局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这些实时监测数据和水情分析结果将通过内网上传到安徽省水情系统平台,供全省水文工作者共享,也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结合天气情况、上游雨情等因素,王家坝水文站目前可以提前10小时预测洪峰到来时间。抗洪防汛,分秒必争,及时而准确的科学预测,对于防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现如今,水文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水文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和预见期也都不断提高,为防灾减灾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权。
  下一步,阜阳水文局将继续大力推进智慧水文建设,构建具有预警、预报、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的智慧防洪体系,更加准确地为淮河“把脉”,更科学地治理淮河,变“水患”为“水利”,让淮河水造福更多两岸群众。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洪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