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是封建王朝分科考选官吏及后备人才的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科考为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许多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伍乔靠僧人资助苦学,成为南唐惟一、庐江惟一状元。吕蒙正幼时家遭变故,但他发愤读书高中状元,成为宋初名相。南宋和州张孝祥于战乱中颠沛流离举目无亲,殿试居然被钦点第一甲第一名。贵池黄观虽父亲入赘许家,但他凭自身努力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成为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状元,榜名许观,旋改回黄姓。包拯和李鸿章祖父都是农民,然包令仪和包拯父子、李文安和李鸿章父子皆成进士,彻底改变了家族命运。
科考:三级选拔
科举考试通过层层考试延揽人才。首先是童试,即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提督学院,省级学政到属地主持),取得秀才(生员)资格,也有一次考试选拔秀才的。考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初级考试,也称为“小考”“小试”。接下来的三级选拔,即以省级乡试选举人,朝廷礼部会试选贡士,皇帝主持殿试定进士(其中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一甲,另有二甲、三甲若干名,一般二百到四百人)。
“学而优则仕”。过去求学,无非是从私塾到书院。书院分官办和民办。官办有政府资金扶持,而民办往往要看主办人的名头。相传最早非官办的书院机构是宋代徽州婺源人朱熹创立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著名的书院还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清康熙年间御批的官办粤秀书院,曾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这些书院源源不断地输送考举人和进士的人才。
明清合肥曾有三贤书院、包公书院、正学书院、斗文书院、庐阳书院、小书院(今长江中路九中址)、大书院(今长江中路老省政府址)等。大书院是庐州府所辖舒城县、巢县、庐江县、合肥县和无为州童生参选秀才的考场,主考官多是知府及以上级别官员。清末考试科目已经改良,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总共录50名秀才,分甲、乙两等,
前10名为甲等,以下为乙等。庐州府合肥、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四县一州的考生往往有好几千人,笔者就看到一考生试卷编号“四一零七”,录取率大致为百分之一。
合肥县学有规定,凡取得报名资格的童生,须向本县礼房填报姓名、籍贯、年岁及三代履历,并取得两位廪生保结,方可参加考秀才。童试一般农历四月举办,考中了继续努力,参加秋天的乡试和来年春的会试、殿试。乡试在省,会试和殿试在京。安徽人参加乡试多在南京,称南闱。一般为每三年一次,也有逢皇帝高寿等特加的“恩科”。
有了举人和进士的身份,也就有了当官的资本。赵朴初的天祖、太湖农家子赵文楷的状元捷报飞送到家时,妻子正在打零工——替人舂米,她随口吟出:“穷从今日止,富从今日始。起来拍拍灰,从此不筛米。”
古代的进士“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由专门官员带人敲锣打鼓前往考生家报喜。捷报的样式大体相同,正中央写有某某高中某某科几甲第几名,家人收到后都会郑重张贴,或者专门做成雕刻件,摆在家里厅堂最显眼的位置,昭告乡邻,光宗耀祖。
乡贯:三世考量
乡贯即籍贯,或曰祖先居住的地方。古代交通不发达,人员流动性不强,大致往上溯三世便可知你家的来龙去脉。故从考秀才到考举人到考进士,都要填写乡贯。特别是明清以后江南富庶地区,交的税多,录取名额也就多些。还有诸如淮军立有战功,其家乡也就有“奖励名额”。如实填写籍贯,既能“查三世”,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也能避免“冒籍”。
以合肥为例,根据不同时期的区划隶属关系,考生应填乡贯为:庐州合肥、直隶合肥、江南合肥、安徽合肥。有的人情况比较复杂,例如李天馥,查案头《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214页,籍贯为“河南永城”,但嘉庆《合肥县志》列入本籍,其实都有道理。这是因为其永城三世祖李良即迁居合肥,因战功钦授“直隶庐州卫左所百户”,曾祖李应元、祖父李长庚、父亲李万化均承袭“庐州卫指挥佥事”,早已在合肥工作生活,十一世李天馥当然是合肥人。但他“不忘根本”,仍填报“河南永城”,位列顺治十五年戊戌科三甲第109名。李天馥曾任工、刑、兵、吏诸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有“合肥包公第二”“三代进士”之美誉,其子李孚青康熙十八年中进士,其孙李昉楙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
元朝进士余阙生于合肥,其先世为唐兀(西夏)人,党项族,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其父沙剌臧卜先在信阳军营,后任职庐州,遂定居。余阙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考中河南乡试第二名,这是因为当时庐州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江北行省。到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再赴大都(今北京)赶考,中一甲二名即“榜眼”。其考卷内容被纪晓岚收入《青阳集》,取名《元统癸酉廷对策》。余阙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文章雄浑深厚,篆隶古雅,但史上更以“风节”闻名。他坚守安庆城而死,连下一个朝代也感其忠烈。余阙一脉在合肥开枝散叶,一支到浙江,余秋雨念及先祖余阙,引以为豪。
杨振宁祖籍凤阳,自曾祖父杨家驹起落籍合肥。按古人对籍贯定义为“祖父的出生地”,他当然是合肥人。但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却不能在合肥应试,援旧时例,客籍童生应回原籍报考,如不回原籍就地应试须由廪生二人具保,而请廪生每位要二两银子的礼钱。就因为杨家驹拿不出这四两银子,不得已让儿子步行200多里回凤阳应考,成为秀才。
脚色:三代履历
考证“脚色”一词,至少唐代即已流行于文书中。袁枚《随园随笔》载:“宋制,百僚选者具脚色,似即今之投履历矣。”南宋赵升《朝野类要》:“初入仕,必具乡贯、三代名衔、家口、年岁,谓之脚色。”宋代脚色所要填报的项目和内容,系朝廷统一规定。凡初为官者,须亲笔书写,并须注明有无劣迹。这类文字统称脚色或脚色手本。
科举考试中,应试者于童试、乡试、殿试试卷上具名后,都要开列三代脚色。当然,这些在批改试卷前要密封遮盖,以防阅卷人“看人给分”。科考答题前,须填固定模板的“三代脚色”。以皖籍状元赵文楷和孙家鼐为例:赵文楷手书的三代脚色只有曾祖世杰、祖象贤、父学浩的名字。孙家鼐的三代脚色中,曾祖士谦、祖克伟,名后皆有“不仕,故”,仅父崇祖名后有“仕,故”,可见他们原也是普通人家,“一举夺魁”改变了命运,也在安徽科举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