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合肥市政协线上协商议事:地铁站点谈“凉策”
  当热浪在合肥街头蔓延,地铁3号线合肥大剧院站的地下空间里,25℃的凉爽正透过冷水系统缓缓漫开。7月16日下午,合肥市政协联合相关部门走进了地铁纳凉区,开展合肥市政协线上协商议事,探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地铁站“纳凉区”作用。
  合肥大剧院地铁站值班站长代维维带着大家参观“儿童友好车站”,介绍站点特色与纳凉区运营情况。“纳凉区已开放近一个月,使用冷水系统降温,温度在25°左右,不会像空调直吹那样让人受凉”,代站长介绍道。面对如何解决“座位少、通风弱”,她回应将“挑选更通风的位置设置纳凉区”“考虑增设风扇”。
  政协委员鲁凌峰则透露,7月以来,类似于“多在公共场所开设纳凉点”的意见和建议,12345大概收到了20多件,这些声音直接反映了高温下的民生需求,而地铁开放171个纳凉站点正是对此的精准回应。
  合肥大剧院地铁站工程师赵骐介绍说,儿童活动区书籍、玩具每天用酒精消毒,家长大可放心。另外针对通风问题,他回应“会综合评估后增设风扇、调整纳凉区位置”。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陶红主任结合临床经历,让纳凉区的价值愈发清晰。她说,7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收到高温中暑的病人,这当中既有菜场头晕倒地的老太太,也有中暑送医的外卖小哥,对于既往有慢性病史的市民来说,情况更易危险。她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很重的一种,中心体温可能达到40度,病死率很高。”她坦言,地铁25℃的环境对先兆中暑人群至关重要,“有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的人到这里,温度降低再给予适当补水,很快就能好转。”
  从131个站点全面开放纳凉区,到“纳凉+阅读”“纳凉+亲子”的功能融合,再到集思广益的合肥地铁夏日“凉策”,便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注脚。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