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货真价实”外卖“凑合了事”?

部分餐饮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调查

新安晚报 天下
  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外卖和堂食吃到的食物品质是否存在不同?外卖“缩水”背后原因何在?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餐饮商家,针对堂食与外卖“差别对待”一事展开调查。
   堂食外卖“差别对待”?
  “感觉很多菜堂食很好吃,点外卖就变了味道。”杭州林先生口中的“变味”,不仅是菜品口味有所差别,更是感觉食材也有点不同,“我以前做过餐饮,对食材比较了解,有一次点烧烤外卖就发现商家把烤油边换成了护心肉,护心肉批发价格低很多。”
  7月23日中午,记者随机走进一家经营烤肉的餐厅。商户艾先生告诉记者,“对多数正规商家而言,双标在操作上并不可行。中午和晚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大家只想着赶紧把餐出完,别积压太多订单,很难有精力搞‘两套生产线’。”
  对于外卖“双标”的说法,一家咖啡厅的老板王女士表示“无奈”。她告诉记者:“有些产品表面配有奶沫,但如果做成外卖,必须做去奶沫处理,否则配送过程中奶沫会塌陷,导致顾客收到货时认为量少了,或质疑中途是否洒了。为了避免质疑,只能被迫‘双标’。”
  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近几年外卖平台佣金高、经营成本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则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
  外卖“缩水”背后原因是什么?
  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为何堂食和外卖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外卖“缩水”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线上“减料”不易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外卖送到时口感和食物形态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原材料并不敏感,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较难被发现,加之线上外卖是“不见面”的交易,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或是商家赔付部分餐费也就算了。
  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外卖大战”加剧商家压力。记者在一家快餐店看到一款披萨,店内69元,而打开某外卖软件可以看到,线上是76元,加上打包费、配送费,外卖比堂食要多花10元。针对这种“同货不同价”的“双标”行为,商家直言:“每单外卖平台抽成、配送费等大概占23%至25%,想让消费者更容易刷到我们,还要‘上红包’。在外卖分量不‘缩水’的情况下,只能提高线上价格,才能保证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在成本压力下,个别商家会偷工减料,降低外卖餐品品质。
  标准规范缺失,“双标”行为难界定处罚。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消费者认为的商家“双标”行为属于当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地带。由于取证相对困难,按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处罚。
  规范治理,杜绝“舌尖上的双标”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需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
  “对于商家而言,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至关重要。商家应明确告知外卖和堂食的标准是否相同,包括分量、食材是否有差别等,同时明码标价。”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相对堂食而言,消费者更难知晓外卖菜品加工环境和加工过程。应进一步推广“明厨亮灶”建设,鼓励外卖经营主体在餐饮制作现场安装监控设备,让消费者能够实时查看菜品制作现场,使餐饮制作过程透明化、可视化。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发挥食品抽检在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方面的“雷达”作用,对发现问题的外卖商家及时处置。同时,建立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行业商协会纷纷发布倡议,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肖春兰建议,加快建立健全餐饮新业态领域相关标准规范,让平台、餐饮商家和消费者都有据可依。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