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流行病”,前不久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近20%。对此,专家呼吁,家长应帮孩子进行长期的体重管理,远离肥胖。减肥有多难?在武汉儿童医院一项关于肥胖儿的课题研究中,2019年成为研究对象的150名“小胖墩”,至今一个都没瘦,仍是中重度肥胖儿。(1月4日《长江日报》)
大量“小胖墩”的出现,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养肥”的,而是既有生活方式渐成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小胖墩“减肥”,更深层次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人最难改变的恰恰是生活习惯,成年人减肥尚需极大的毅力,何况是缺乏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武汉儿童医院这项关于肥胖儿的课题研究,跟踪150个“小胖墩”近两年,至今一个都没瘦,正验证了“减肥难”这一命题。然而这样的研究,明显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减肥难”尽人皆知,用不着证明,而作为儿童医疗健康专业机构,更需要的是给公众和社会探索并找到“难中可及”的路径,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这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同时,150个“小胖墩”患者无一减肥成功,也恰恰证明针对儿童肥胖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失败,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医疗健康管理能力的短板。
控制儿童肥胖,“一分医九分管”,而怎么管,医疗机构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非将责任全部都推给家长,在指导与监督方面,还应当具体化,而不只是告诉家长让孩子“管住嘴、迈开腿”之类粗线条的大道理,让人无所适从,应通过细致的沟通,帮助家长给“小胖墩”列出“健康食谱”、开出“运动清单”、制定“作息时间表”等,督促孩子执行,并经常过问与指导,及时纠正偏差。
显然,这些是医疗层面所缺乏并有待延伸与探索研究的。作为专业机构,开展关于肥胖儿的课题研究正是契机,但研究不宜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观察,而应在指导儿童减肥的“家院合作”上走深走细,如通过医疗接诊征集合作的志愿家长,有针对性地分组提出对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建立关联的指导沟通机制和评估办法,从中找到规律与途径,提炼出更科学与实用的儿童肥胖“健康管理处方”。□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