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面对共享单车的强势竞争,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陷入运营困局,比如北京、成都等地公共自行车暂停投放,天津滨海新区、武汉、苏州等地则停止运营,理由都是在共享单车冲击下,难以继续维持。与多地公共自行车运营受挫不同,南京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可谓独辟蹊径。2020年6月,记者走访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情况,发现南京公共自行车在主城区有站点1515个,6.2万辆车,持卡用户量54万。而早在2017年,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投放量曾高居全国第一。
南京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表示,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前,最高峰日均使用人次在20多万。2017年开始用户使用量下降,但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稳中有升,最终稳定在每日十二三万人次,车辆周转率和共享单车相近。相关人士表示,南京城市规模较大,公共自行车站点布设合理,因此能稳住市场的“基本盘”。
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科科长毕继超分析,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停摆,主要原因第一个是城市规模不大,第二个是站点分布不均,导致骑行不便,再加上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导致公共自行车骑行量逐年下降。南京的主城有1500多个站点,主城站点的布局相对合理,而且在地铁站、小区周边、大型商业网点,都有公共自行车的站点。
此外,相比于共享单车每半小时1.5元,南京公共自行车2小时内免费,价格优势也带给公共自行车竞争力。不过,这也确实带来了运营成本的压力。毕继超介绍,两小时免费,这个时间段应该是解决了普通市民大部分短距离出行的需求。“公益是我们坚持的,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保障,和公交无缝链接,我们肯定会坚持公益属性。”
专家表示,公共自行车属于公共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面临共享单车的竞争和挤压。要保证公共自行车的良性运营,应该和共享单车差异化发展,共同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介绍,南京有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对公共自行车供给有政府立法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自行车应该提供基本的稳定的绿色出行的服务;但是可能在多元化更多选择的方面,让共享单车企业承担更多的作用更好。
为何多地取消了公共自行车?主要是因为利用率太低,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公共自行车确实有公益性质,因为免费时间较长,也有固定的用户群体。如何平衡绿色出行需求和财政负担——公共自行车的规模是关键。专家建议,在利用率较高的地方,应该保障公共自行车的供给,让市民享受应有的福利。同时,对于利用率较低的站点,可以收缩规模,避免浪费。只有保持平衡,才能让这项公益性服务惠及更广范围的人群。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