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别把同行评议的好经念歪了
  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的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而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学者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1月12日《光明日报》)
  对于学术圈来说,“同行评议”永远都有无法掩饰的光芒。尤其当下,正在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同行评议”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有着“学术守门人”的作用。
  当然,正如媒体调研所呈现的,现在的“同行评议”也存在重大问题。就拿在普通人眼里最为神圣不过的学术研究来说,很多“同行评议”已经演变成学术权威、长官意志的“一言堂”,以及各种帮派的“人情关系网”。一位知名学者感慨,有一次他应约评审一个基金项目,“本子还没拿到手,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评谁,对方高校领导说情的电话就打来了。”可见,现在的很多“同行评议”,辜负了人们的期望,玷污了学术的神圣。
  “同行评议”的问题,既有“评议”的问题,更有“同行”的问题。现在,学界对评议制度关注得比较多,希望能够解决“谁来评议、如何评议、谁来评议‘同行评议’”问题。在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谁来评议‘同行评议’”,简单地说,你评议同行,也得有人来评议你。一旦发现评议不公,存在暗箱操作乃至利益交换,那就要大白于天下,使其付出沉重的乃至学术生命的代价。客观地讲,现在“同行评议”的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加强制度设计,推动制度纠偏。
  更要看到,“同行评议”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了学术生态上。学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有什么源头就有什么样的水流。当源头被污染了,就很难有清水流出来。这其实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些年来,方方面面围绕学术生态进行了深入讨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希望学术生态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可治理状态,不能让学术生态毁了学术同行,进而毁了“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有问题,但不是放弃的理由,除了学术领域,其他领域也有推行“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任何一种评议都离不开公平公正,千万别把“同行评议”的好经念歪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就事论事的精准治理,还得解决好土壤和源头问题。毛建国/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