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合肥市相关部门集中答复政协委员提案:
老小区居民或可低价“月租”临时泊位
  “五横七纵”快速路网加快建设;垃圾分类集中投放全面推进;“智慧停车”有望在2022年覆盖合肥城市建成区……日前,合肥市相关部门集中答复了合肥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的委员提案,回应了部分热点问题。
  推进快速路建设并打通断头路
  “建议打造快速系统,实现出城不间断通行。按先出后进原则,采取出城优先模式,来缓解合肥交通拥堵。”合肥市政协委员高学东针对上班高峰期进出城交通拥堵提出建议。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答复时表示,合肥正在加速“五横七纵多加密”规划快速路网的建设:推进南二环快速化改造、郎溪路高架、北二环高架建设等,形成髙标准的二环保护核,屏蔽进城交通。同时,建设包公大道、宿松路、金寨路、长江西路等一系列“放射形”快速路与二环快速路相接。在节点处理上依据“互联直通”的理念,在快速路和快速路、快速路与高速相交处采用互通立交形式等。构建“髙快一体”“互联直通”的交通模式,提升整个快速路网的运行效率。
  “经调查,合肥进出城主要通道,如长江西路、习友路等,有较明显的潮汐现象。早高峰出城车辆多,晚高峰进城车辆多。”合肥市城建局相关人士表示,对于进出城通道,目前正在推进快速路建设并打通断头路,配合交通管理措施的提升,来缓解交通拥堵。
  针对高学东委员提出的信号灯差别化智能管理,合肥市公安局表示,将优化信号灯配时。“目前已完成智能交通三期项目招标工作,运用已建成的交通超脑2.0建设成果,对全市范围内的灯控路口提供信号优化服务,并加强路口信息调研、优化系统路口信号方案,通过信号灯配时优化,最大限度提升路口通行能力。”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答复称,未来合肥市主城区将形成“五横七纵”快速路网骨架体系,规划快速路总里程约630公里。
  首批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站点建成
  合肥市政协委员丁志松在“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渣土利用处置打造零废城市的建议”中提出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推进垃圾收运系统、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加大建筑垃圾、渣土资源化利用力度等建议,对此,合肥市城管局、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在答复函中表示,合肥市将全面推进4311个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预计春节后,全市每日近6000吨生活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去年合肥首批定时定点投放站点已陆续建成。”合肥市城管局在答复函中表示,合肥市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小区超过2000个,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全覆盖;公共机构、中小学等带头实施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下一步,合肥市将在各区集中投放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4311个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并将同步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和推进楼道撤桶工作。
  在后端分类处置上,规划建设五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此外,在现有肥东中节能、长丰皖能两座焚烧厂基础上,肥西中节能焚烧厂已投产试运行,肥东皖能焚烧厂力争2021年初完工。预计春节后,全市每日近6000吨生活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根据预测,合肥市远期(2035年)市域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13000吨,其中主城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9500吨。”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表示,按照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要求,初步计划布局小庙、龙泉山、长丰、肥西、小仓房5处餐饮厨余垃圾处理厂。
  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全市共规划30处选址,总容量7700万方,至今共启用14处,容纳合肥轨道及其他重大工程渣土2250万方。
  临时停车位可低价“月租”
  随着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停车难”在部分时段和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合肥市政协委员杜佐岭、李黎联名提议在全市推广共享停车。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表示,考虑到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缺,大力发展占地面积小的立体停车场(库),鼓励采用停车楼、机械立体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等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增加停车泊位的供给量。同时,鼓励利用新建公园、新建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实施轨道交通“P+R”停车场项目。
  合肥市城管局表示,合肥市明确推进共享停车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停车泊位28045个,利用城区待建地、边角空地等新建临时停车场67个,新增共享停车位8150个,并“试水”中小学停车场面向社会开放。到2022年底,停车科技信息化应用网络覆盖城市建成区,各类停车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升。
  下一步,合肥市城管局还将优化路内停车泊位供给,合理增加路面临时停车泊位,在部分路段设置夜间停车泊位。针对老旧小区居民停车难,试行月票优惠价格制,附近居民以较低价格租赁临时停车位,机动车在夜间有序停放。试点错时停车。推动有条件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面向社会开放、错时共享。构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应用框架,为车主提供余位查询、车位导航、自助缴费、电子发票等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停车服务。
  倪致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