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体系
持续优化完善,百姓获得感“成色足”
合肥市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陈喜运现在住着公司的租赁公寓。每个月她只需要出30元租金。这个公寓是合肥市确定的首批4个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之一。在试点政策支持下,公寓由公司于2018年拿地开建、2020年8月交付,总共有1074套房,目前有一大半房源已住人,解决了全公司六成员工的住房问题。
在合肥市青阳路和长江西路交口,新近亮相的长租公寓——承寓青阳路项目吸引不少年轻租客的目光。这是合肥市重点培育的市属国企合肥市住房租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公寓。真正的地铁口、生活配套成熟、装修设计时髦,加之国企背书和“押一付一”的租金收取优惠,完美契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安稳、宜居,租房也可以有满满的幸福感。”租客小吴由衷感慨。他去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入职了合肥市高新区一家企业,最近刚刚结束了园区的公租房租约,承寓青阳路项目将是他毕业后的第二个“家”。
住房,是新市民进入一个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合肥,新市民群体有着很多选择。除了像维信诺这种企业自建公寓、“国家队”长租公寓,新就业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申请公租房、人才租房补贴等保障。截至目前,合肥已累计建成公租房超12万套,累计发放人才租房补贴1.3亿元,让很多来肥的新市民安居宜居得到了保障。
“十三五”以来,我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一方面,助力城市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更好地为广大新市民群体解决阶段性住房问题,而这,也是我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力方向。
2019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合肥等13个城市纳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重点探索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合肥市着力面向城镇无房常住人口供应新型保障性住房,切实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新落户的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去年6月,建设银行与合肥市签署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年内合肥计划筹集政策性租赁住房8万套(间)。
除此之外,2017年以来,作为全省探索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排头兵”,合肥市相继成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通过国有企业集中新建、开发企业配建自持、非住宅改建等多种渠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在政府公租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外,有效增加各类政策性租赁住房市场供给,进一步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优化、完善了住房保障网络。
在住房保障“网”越来越立体、越织越密之余,我省住房保障信息化等“软”实力也与时俱进,住房保障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去年12月初,亳州市民柴利娟在网上提交了公租房申请材料,三天后就收到了短信,通知她去谯城区公租房服务中心办理入住手续。“没想到会这么方便、快捷。”柴利娟表示。
不仅仅是审批,在亳州,公租房管理已实现申请、审批、监管全程信息化。据了解,该市作为2020年全省市级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试点城市,有效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住房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住房保障申请审核“一网通办”。原来的“多部门来回跑”的串联式审批模式转变为大数据比对的“不见面”审批模式,申请人所需提供的材料大幅减少,且审批大多可实现当天办结。去年7月信息系统试点以来,该市已受理公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申请3208件;利用动态监管,1348户在保对象被取消保障资格,137户在保对象被记录失信行为,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这五年,我省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圆了安居梦、乐享幸福家。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多渠道满足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要,让困难群众对住房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色”更足。徐庆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胡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