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赵允兵
日常生活中,家里常常会有些纸箱、纸盒、废旧塑料油桶和洗衣液壶等“边角料”。妻子觉得这些东西扔掉可惜,留着占地方,刚好楼下有间自行车库,就随手把这些边角料收拾好,堆放在自行车库里,等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卖给来小区收废品的人。虽然卖的钱不多但日积月累,一年下来也是一笔收入。在妻子看来居家过日子,就得这样算计着。
记得在三年前,妻子开始把这些生活中的边角料直接捆好,等下楼时就丢在小区垃圾桶旁。我平时工作忙忙碌碌,不太关注这些生活细节,妻子做的每一件事自有她的想法。一次家里买了电视机,工人安装调试好,很大的一个包装纸箱,妻子就让我抬着放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我不解地问妻子,这么大的纸箱,怎么不留下来卖废品呢?妻子却说,都这么做捡垃圾的人吃什么?说话间,妻子的眼神向前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一个佝偻着腰,背着一个硕大蛇皮袋的老阿婆,正把上半身探进脏兮兮的垃圾桶里翻找着,寒风中她专注而执着,丝毫没有在意我们的存在。而当她看到这里有一个大纸箱时,眨了眨干瘪的眼睛,突然快步走了过来。
面对此情此景,我略有所悟。小区每幢房子前面都放有两个垃圾桶,住户的剩菜剩饭、各种旧纸箱、塑料瓶等生活废旧品都往里丢,而每天都会有或背着大蛇皮袋,或骑着破旧三轮车拾垃圾的人,挨个把垃圾桶翻个遍,把一些他们认为可以卖钱的物品都捡起拿走,然后分类放进袋子里,傍晚时再把一天的收获换成一点辛苦钱。我不知道他们一天的收入有多少,我想,但凡家里日子能过得去的,都不会干这行当。
可是,自从去年政府推行干湿垃圾分类投放以来,几乎是一夜之间,小区里的垃圾桶都消失了,家里每次丢垃圾只能到固定的垃圾投放处分类投放。由于小区没有了垃圾桶,那些以捡垃圾为生的人也就自然“失业”了。可是妻子依然初心不改,继续把生活中的边角料放在门前的楼道里,而常常是上班时放的边角料,下班时就会被拿走且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不解地问妻子是谁拿走的。妻子说:“清扫这幢楼道的是一位外地的老阿叔,以前一边做保洁工,一边顺便捡些垃圾贴补生活。平时谁家门口放些生活垃圾要忘记丢了,他清扫楼道时就会帮着带下去,从来没有指责或抱怨过。可现在阿叔已捡不到垃圾了,看到老阿叔每天把楼道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维护得干干净净,我就把这些边角料捆好,放在楼道口,想让他在清扫楼道时能有一点点的收获……”
我似乎明白妻子的心意。其实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底层劳动者,他们虽然没有远大的志向和高薪特权,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尽职尽责,如长者一样传递着一种源自内心的爱与善良。我想这种爱,无论在哪个城市角落,都会崛强地生长、永久地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