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不再寻求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停止在美墨边境建墙”……这些被否定的“前朝政策”在特朗普的告别演讲中都被列作引以为傲的政绩,但一夜之间便沦为明日黄花。
拜登表示,自己这么做一是为了兑现对选民承诺,二是当前美国面临的危机挑战急需立即行动。可以预计,重返《巴黎协定》和留在世卫组织的决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因为这反映出美国开始戒断近年来的“退群瘾”,有意愿重新加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全球性努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可能不注意到,无论是《巴黎协定》、伊核协议,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都曾是当年奥巴马政府力推并促成签署的,却被继任者特朗普视为损害美国利益的“毒药”,一上台就弃若敝屣。人们进而会问,再过个四年八载,如果白宫易主,会不会再度上演剧情反转呢?
有政治分析家指出,奥巴马、特朗普为了推行一些有争议的政策,往往过度依赖于发布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行政命令一旦失去了所依附的总统权力就很容易被推翻。事实上,特朗普执政4年来已经几乎将奥巴马8年积累的政绩一一否定,而拜登政府的开局似乎也未能跳出这个循环。
然而此种“否定再否定”的怪圈也仅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的是政治极化、党争激烈、社会撕裂造成的美国政治“内卷化”。为了迎合、扩大自己的选民基本盘,同时树立“言出必践”的“实干家”形象,政客们不愿费时费力寻找棘手问题的最优解,也无法心平气和协商求共识,推出的一道道行政命令短期内或能见效,长远看反而进一步加深对立、加剧撕裂。这样运转失灵的政治体制,不但做不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一棒接着干”,还会导致“热热闹闹十多年,还在原地打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