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I03版
发布日期:
“十三五”GDP较“十二五”翻一番合肥高新区
  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中跃居第六位、连续六年稳居第一方阵、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位居第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世
  界一流科技园区”、中国声谷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较“十二五”翻一番……“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人步履铿锵,在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经济成绩单亮眼,GDP较“十二五”翻一番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GDP较“十二五”翻一番;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基础上,财政收入事项平稳增长,全区市场主体形成的财政总收入破千亿元,年均增长17%,较“十二五”时期增长3.41倍;2020年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是2015年的3.5倍;“十三五”期间高新区自主培育的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94家,其中首发上市公司27家,15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全区市场主体超五万户,较“十二五”总数翻两番。
  经济发展的同时,合肥高新区软硬件方面设施也不断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公寓项目——合肥高新区擢秀园落成、众多学校医院资源全方面提升。设立全省首个区级G60“一网通办”窗口,设立外资企业快办窗口、代办领办窗口;合肥高新区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共28个,总投资30多亿元。2019年,合肥高新区再次获评全国模范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蜀南庭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获评“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深耕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独树一帜
  合肥高新区深耕原始创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变革性技术为主线,创新策源能力大幅提升。
  加速布局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围绕“2+8+N+3”体系,重点布局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未来网络基础设施、超导核聚变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心、离子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成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中科院工研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桥梁,为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国际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在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脑科学、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涌现出自主可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共11家企业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连续3年领跑全省,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秉承人才为先,创新创业人才荟萃
  合肥高新区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坚持育好人才、做好服务、优化环境,让人才在合肥高新区留得住、干得好。
  “十三五”末,全区从业人员总量增至37万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大专及以上)占比约7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0%,拥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53人,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64支。引进20余所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1.6万余人。分类培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6万多人次。
  五年来,全区累计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零就业家庭保持百分百动态清零。全区13个社居委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基本形成覆盖社区(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区三级的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社区覆盖。累计发放就业专项资金约1亿元,为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5000余家次,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大学生见习岗位、高校毕业生特定岗位1500多个。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解决创业者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2018年和2019年,高新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市人社系统就业创业优秀单位和民生工程优秀单位。
  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医疗事业突飞猛进
  合肥高新区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升中小学办学品质。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共28个,总投资30多亿元。现有中小学21所,其中小学11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含民办学校3所),在校生1.8万人;幼儿园38所,其中公办园18所、普惠园11所、民办园9所,在园幼儿1.2万人,已形成“民办-普惠-公办”的学前教育格局。与合肥六中合作开办合肥高新创新实验中学,引入中国科大附中举办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合肥幼教集团、安大幼教集团、创和幼教集团合作举办13所优质公办园;全省唯一一所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国际学校(中加学校)知名度全面提升。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公平教育”齐头并进,“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快速“起飞”的同时,合肥高新区医疗保障力度也不断加大。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分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资源成功入驻,建成三甲医院2家,二甲医院1家,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总计89家,新增40家,形成以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分院等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5分钟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初具雏形。
  打造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相继投入使用长宁卫生服务中心、永和及杨林卫生站,居民就医感受明显改善。引入知名专家团队,设立2个“名医工作室”,社区卫生中心服务质量位居全市前列,家社区卫生中心先后获评国家或省级示范。积极发展“互联网+医保”线上业务,在37家定点医疗机构和73家定点药店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实现扫码、无卡结算。
  多措并举抓环保,守护一方碧水蓝天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获得三项生态环保方面国家级荣誉。2018年,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表彰的“全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2019年,高新区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评估工作中被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评为优秀等级;2020年,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被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荣获“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的集体”称号。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自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合肥高新区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均为优秀等级。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PM10和PM2.5平均浓度均值实现“六年双下降”,三条市考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升为Ⅲ类和Ⅳ类。2016年~2019年,高新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在各级抽查考核中均为优秀。
  谋划实施多项生态环保创新举措。合肥高新区率先在全国开发区中编制《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发展规划》,做优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在全国首设“环保鼓励奖”和“环保技改奖”,以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园区企业主动对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提标改造,累计兑现资金3000万元。构筑“1+6”环保智库体系,提高环评效能,支撑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精准治污。开设“环保学校”,建立企业互查互学和轮岗培训制度,分类教学、定制培训、实战考试。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重点建设工业三废处理过程智能监控系统、大气污染物溯源监控等系统、重点河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环保大数据平台等。严凌昕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项磊赵明玉余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