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年画
  □合肥王唯唯
  年画就像一块钟表,停在了儿时的某段时光。
  年画是最“接地气”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遗存着农耕文化的生存记忆。年画和春联、鞭炮一起,丰富着红红火火的春节,渲染着春节喜庆的气氛,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最原始、最纯朴的祝福和愿望,也成就了乡土中国的民间“读图时代”。
  记忆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家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到了年根上年画和春联、鞭炮还是要买的。记得当年有两幅年画是最受欢迎的。一幅是两个胖乎乎的丫头小子身穿红肚兜,各骑一条大红鲤鱼,叫《吉庆有余》的年画,还有一幅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照耀着满堂幸福的儿孙,叫《富贵满堂》的年画。再有,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年画《鲤鱼跳龙门》是一定要买的;家中有出生不久小孩子的,年画《长命百岁》《胖娃娃》也是必须要买的;家有老人,年画《松鹤延年》更是要买的。
  我们家的年画都是由父亲负责操办。腊月二十七八,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该上新华书店买年画和春联了。于是,我们兄妹三个跟着父亲屁颠屁颠地直奔新华书店。
  一走进新华书店,把我们都看傻了。书店大厅棚顶横拉着长长的几道铁线,上面一溜溜地悬挂着各样的年画样品,每一张年画下面贴一纸条,上写着序号和价格,几乎占满了整个大厅。书店的工作人员还专门制作了用来放年画的纸盒子。因为年画题材品种多,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架子上的盒子分成了上下好几层。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书店里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
  因为出身梨园世家,我们对戏曲年画最感兴趣,如《红灯记》中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擒匪的杨子荣、《沙家浜》中机智勇敢的阿庆嫂、《龙江颂》中舍小家顾大家的江水英等。除此,印象很深的是我家曾买过一张画着两个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每个人怀里抱着一只和平鸽的年画。
  跟着父亲在人堆里仰着头,一张张地瞅,一张张地看,看着看着就看花了眼,哪一张都好看,哪一张都想买。然而,任我们兄妹三个围着父亲咋咋呼呼,父亲就是不出手。来回转了几圈之后,父亲最终挑好年画和春联,报上序号。服务员按照序号从盒子里把一张一张年画拿出来,卷好后再用纸绳系好。父亲付钱的功夫,我们兄妹三个欢天喜地把年画抱在怀里,大呼小叫地跑出书店。
  年画一般要等到大年三十那一天,和春联、福字一起贴。吃过早饭,母亲熬上一大盆糨糊,我端着盆给父亲打下手。父亲拿着春联,按照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传统贴法,恭恭敬敬地把春联贴在大门上,完后把福字倒贴在家里的每个房门上,最后是贴年画。父亲拿着年画在墙上比画,我和母亲站在远处看高低、歪正。贴年画要讲究协调一致,不仅画的高低要一样,画与画之间的间距要一样。年画贴在什么位置也都是有讲究的,正墙一般贴“年年有余”或者是“福禄寿”图样的年画。两侧墙上的年画,内容也要一致,要么都是风景,要么都是人物。贴好年画、春联和福字,家里家外,喜庆气氛陡增,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更透着温馨的快乐。用母亲的话说:“只有贴上年画春联,才算真正过年。”
  工作后,我对年画的了解,是在2006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期间。也就是在那期间,知道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2006年5月,四家年画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年岁岁画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天,曾温暖和欢愉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年画,随着岁月的老去,渐渐地从千家万户的墙上走了下来。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是的,年画的重要意义,是要把过年的种种心理、愿望和种种追求外化出来,承载着老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间的温暖不能只在回忆里汲取,更需要恒久如一的真实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