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童喜
我在淮河岸边长大。在我老家,年前最热闹、最受欢迎的风俗当数去坝上赶年集了。
记忆里,喝完腊八粥,十里八乡的人就陆续聚集到淮河大坝上做生意了。越到年跟前人越多,集市也越大,一直到大年三十上午还有一场“撅尾巴集”。
我们村离大坝近。腊八过后,每天一早,母亲开院门扫地时总要向坝上张望,跟父亲说:“今儿人又多了。”他俩商量好要置办什么年货,挑个晴朗天气,推上板车,带上姐姐和我,赶年集去。
长长的坝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摊子,一眼望不到头。讲究点的,搭个棚子、摆张条桌或床板,货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不讲究的,干脆就在地上铺块塑料皮,货品杂七杂八地堆着。年货种类可多了,吃的、用的、穿的、玩的,看得人眼花缭乱,逛上一整天也逛不完。
坝上年集最大的特点,就是水产品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淮河里的大小渔船都停靠在岸边,一上坝子就能看见那些船。渔民把成条的大鱼、成桶的河虾,拿到坝上卖,拍着胸脯保证是一早捉上来的,新鲜着哪。那鱼真大,立起来,快赶上小孩儿高了。能干的渔嫂系着围裙、卷着袖子、蹲在地上,一双冻红的手飞快地刮鳞、剖鱼、分块,片刻工夫,一条大鱼就打理清爽了。买主拎回家,用水冲冲就能直接下锅。灵巧的渔嫂还把自家手工腌制的各类“河货”摆出来卖:干贝、咸鱼、虾皮、莲子、藕合子,价廉物美。我家乡的人会吃鱼也会做鱼,一条大鱼买回家能抵上半扇猪,鱼头做鱼头豆腐汤,或剁椒鱼头;鱼子,做鱼子饼,或红烧;鱼肉,可蒸、可煮、可炸,再加上几道素菜,待客一点儿也不寒酸。所以,赶集的人几乎个个都要买两条大鱼,以期好事成双,年年有余。
鱼摊旁是早点摊。这早点摊也颇具特色——鱼块汤,大块新鲜鱼肉抹上盐,用面粉滚过,再下油锅炸。炸至金黄喷香,捞出来,加上葱段、姜片、红椒、香菜、萝卜、豆饼熬汤,熬出来的汤雪白浓稠,赛过牛奶。我每次都要喝个肚皮滚圆。父亲说:“家财万贯,莫如鱼汤泡饭。”可见这鱼汤多好。
吃饱喝足,开始采购年货。先买用的。年画、窗花、春联、红蜡烛、红灯笼、炮仗,祭灶用的香和糖瓜,元宵节提的莲花灯和鲤鱼灯。那年画、窗花大半跟“河”“鱼”“莲藕”“荷花”“菱角”有关。我家每年都要“请”一张胖娃娃抱大鱼的年画,不能说“买”,要说“请”。手头有余钱的人家,还会买几盆水仙、腊梅装点屋子。
再买吃的。家家都要买红糖白糖、瓜子花生,过年做糕点用,以示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也有买现成点心的,麻花、焦叶、油糕、芝麻糖……五花八门,香气飘出很远,馋得小孩走不动路。经不住姐姐和我的纠缠,母亲总会掏出钱买些糖莲子和桂花藕,给我俩解馋。
接下来是买新衣服。母亲先给父亲买,然后是姐姐和我。轮到她自己时,往往手里的钱只够买件零碎(比如围裙)了。母亲说:“也算添件新衣了。”卖围裙的多半是渔船上的女人,她们有时间做这个。那围裙颜色鲜亮、手工极好,上面绣的莲花、水鸟、鱼虾栩栩如生,穿在身上极漂亮。卖围裙的渔姑自己也打扮得好看:梳着麻花辫、扎着红绒绳,脖子上系着纱巾,衣服上绣着花。姐姐就爱看她们,然后模仿她们的打扮。
年货办齐,父亲带我们去看花鼓戏。花鼓戏是淮河流域一项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喜爱。就是不办年货的人,也要赶来过戏瘾。戏台搭在坝子下面的缓坡上,戏文有《夫妻赶会》《兄妹观灯》《状元孝子》《观音许亲》等。一直唱到月儿挂上天空,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开。
定居城市多年的我,每每回想起故乡坝上年集的图景,便心潮起伏,那浓浓的年味、那独有的热闹,是我心中的一幅喜庆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