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月6日报道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退捕后,岸线生态环境有何改善?上岸后,渔民们的生计如何保障?记者来到安徽巢湖,与上岸渔民一道细算小康账。
家住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的董劲松,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董吉平在巢湖打鱼,曾经,捕鱼是还过得去的营生。他的妻子赵素霞,26岁那年嫁到董劲松家,懵懵懂懂地和董劲松定下了“约定”,在巢湖上一道捕鱼谋生计。2019年1月,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上岸后,自己工作咋解决?家里开支怎么办?娃儿上学如何保障?一个个实际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一项项好政策密集出台,技能培训、转产就业、补贴到位、社保兜底,上岸后,董劲松一家人过上了越来越富足的小康生活……
实现转产就业,是保障渔民长远生计的根本之策。根据退捕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况,当地举办多场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班。巢湖市禁捕办工作人员李日智说:“我们开了6个班,从水产养殖、果树种植、渔网编织等方面对248个渔民进行就业培训,效果蛮好!”
收入方面,补贴到位,扶持有力,让上岸渔民稳稳增收。如今,董劲松在合肥上班,每月回家一趟。2020年9月,合肥市出台政策,针对跨区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退捕渔民,就业补助资金按照每年6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费补贴。针对劳动年龄内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退捕渔民,每人还能拿到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上班每月能拿6000多元工资,还有补贴!”董劲松欢喜得很,“算上爱人的收入,一年稳挣八九万元。”
按照“一船一档、以证定船、以船定人”原则,合肥市摸清了巢湖退捕渔船、渔民基本情况。2020年7月31日,巢湖水域2017年核准的持证捕捞渔船3464艘、渔民2209户、捕捞劳动力5638人的基础信息,全部录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管理信息系统,做到了“不少一船、不漏一户、不缺一人”。2020年7月22日,巢湖水域剩下的捕捞渔船107艘、渔民93户全部退出捕捞,实现“船拆解、网销毁、证注销”,累计发放退捕补偿资金45285万元,实现持证渔船退捕“应补尽补、到船到户”。
在养老保障方面,2019年,合肥市出台规定,为上岸渔民办理每年2000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交足15年,60岁以上的上岸渔民,则一次性补贴3万元。董劲松所在的公司2019年起已为他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赵素霞在捕鱼期间也自缴了养老保险金,缴满15年后,夫妻俩能享受到养老“双保险”。截至2020年10月30日,合肥市已实现巢湖退捕渔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低保和住房保障率100%,转产就业率100%。
此外,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合肥近年来大力实施环湖十大湿地建设项目,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十八联圩、三河等10处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形成环巢湖湿地群。截至目前,“十大湿地”建设已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巢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