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陶仪声介绍,安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月7日,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8.4万剂次,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全省接种118.4万剂次疫苗
据介绍,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部署,安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月7日,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8.4万剂次,完成第一剂次接种75.9万人,第二剂次接种42.5万人。目前我省已接种的重点人群,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说明目前国内生产的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良好。
具体做法上,安徽制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实施方案,分地区、分行业完成全省重点人群摸底统计。组织省级专家对疫苗接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轮业务培训,全面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包保负责接种点医疗救治责任。建立专家指导组,对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开展监测处置。依托安徽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对新冠病毒疫苗进行全流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各地接种动态、接种数量及疫苗分发情况。
按照国家部署,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采取“分步走”策略,第一步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实施紧急接种,普通人群的接种工作将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有序进行。
跨省返乡需14天居家监测
截至2月6日24时,除1例外地关联病例外,安徽已连续345天无本地确诊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总体平稳。
关于人员出行方面,在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应就地过年,防止因人员流动导致疫情传播扩散。在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春运期间原则上不流动,确需出行的须经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并持有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人员,春运期间省际出行,须持7日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14日内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之一者,尽量避免非必要出行。低风险地区确需出行人员,原则上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地市和境外。
对符合规定出行条件的返乡人员,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达目的地后不需要隔离。到达城市地区的,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跨省返乡的,要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一次核酸检测。
春运客流量比前年大降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江宗法介绍,月28日至2月4日,春运前8天,全省合计发送旅客545.48万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45.51%。
“为减少人员聚集,各站点(机场)有序疏导乘客分散候车(机)和排队登车(机),落实戴口罩、‘一米线’等要求。”江宗法介绍,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严格执行客车客座率规定和留观区设置要求,加强在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对运输场所人员、物品及其相关环境,实施分类、分级防控。
旅客服务上,推广应用电子客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调整实施票务退改签政策。开通无健康码通道或为老人、儿童等旅客提供代查健康码、协助信息填报等人工服务。加强春运高峰时段、重点路段的路网运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车辆避峰出行。
组织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适时组织开行农民工返乡和回城“点对点”包车、专列、包机。优化调整学校放假和开学时间,尽可能错开春运高峰时段。实行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接待,A级景区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春节取消庙会、文艺演出
春节期间,为减少聚集,我省取消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性活动。
坚持非必要不举办,春节期间取消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暂停宗教场所聚集性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流量。提倡网上拜年和电话拜年,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性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
核酸检测方面,我省对春节期间的返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尽量降低个人检测费用负担,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在做好入院前患者和陪护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对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员,对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农贸市场、村民活动室、休闲娱乐室、养老院等重点场所,每周开展核酸检测,定期入户开展抽样检测。
全面取消货运通行限制
春运期间,为加强应急物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安徽省内全面取消货运通行限制。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货运车辆,严格查验司乘人员的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同时,加强省内高速公路服务区测温管理。严格进口冷链食品运输、储存、生产加工、销售全程防控和追溯管理,指导进口冷链食品物流企业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船舶、车辆、冷链集装箱等运输装备消毒工作。加强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特别对直接接触冷链货物的码头搬运工人、出入库装卸工人、国际船代外勤人员、驾驶员等,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工作。
加大抽样检测力度,加强物品、环境和接触人员监测,全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措施。加强陆路、水路、空运中装载进口货物的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等内壁和把手的核酸检测。强化运输工具装载的货物及相关装卸人员、驾驶员、从事进口汽车配件包装人员的信息登记、摸排和日常健康监测。严格落实进口非冷链食品加工和交易场所、进口货物转运或加工企业等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确保从业人员防护到位,落实健康监测。
进口冷链食品需“四证一码”
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问题,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燚表示,安徽严禁采购、使用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不得销售没有“四证一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消毒证明、追溯凭证、追溯码)的进口冷链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安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二维码查询进口冷链食品信息,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没有依规赋码,或上传的“四证”与所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不相符的,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据介绍,我省高度重视防范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问题,按照人物同防、精准防控、闭环管控的防控策略,推动实现我省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贮存、生产加工、市场销售、餐饮服务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防范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
“食品生产经营者、冷库贮存经营者在进口冷链食品到达前24小时,如实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备。”杨燚表示,我省开展核酸检测全覆盖,对报备的进口冷链食品按照“批批覆盖”的原则,开展采样和核酸检测,检测合格的方能进入加工、销售和餐饮环节。对相关环境、食品、从业人员做到“应检尽检”。指导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南规定,做好进口冷链食品内外包装、贮存场所、生产加工设备等清洁消毒。目前,全省已设立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27个,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集中消毒和核酸检测。
其次,建设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推动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从源头到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全链条信息化追溯。进口冷链食品首次进入安徽省冷库时,要查验“四证”,经消毒检测合格后加贴“追溯码”,通过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传“四证”,“四证一码”齐全后方可出库在省内流通销售。
杨燚表示,对日常监测发现的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和外省通报的涉疫食品流入情况,迅速有序开展样本复查、扩大检测、现场管控、环境消杀、流调排查、集中隔离、货品排查追踪等工作,对涉疫食品下架封存、依规处置,确保第一时间管控疫情风险。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