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西方施压俄有选择地“硬气回击”
  拜登上台后的美国,似乎缓和了与宿敌俄罗斯的关系。双方总统和外长相继通话,相互寒暄并确认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但电话之外,却是“刀光剑影”。因1月17日俄反对派领导人纳瓦利内回国被捕并受审,美国发动西方盟国群起攻之。俄方回应毫不手软,防止并遏制有预谋的“颜色革命”。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告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纳瓦利内事件的本质,是“俄罗斯法律必须得到尊重”。
  德国警察一路护送
  1月17日,结束疑似神经毒剂中毒治疗的纳瓦利内在德国警察护送下,像贵宾一样坐进政府专车,直奔柏林勃兰登堡机场。
  去年8月20日,纳瓦利内搭乘飞机途中身体极度不适,先在俄罗斯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两天后转到德国首都柏林。随后德国政府称纳瓦利内中了神经毒剂,遭到俄方否认。
  此番返俄,德国政府已为他办妥登机手续,因此纳瓦利内未经安检便径直来到飞机旁,跟妻子尤莉娅和俄罗斯反贪基金会成员登上飞机。
  登机后夫妻俩录了一段视频,“复制”了俄导演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的名片《兄弟2》里的桥段:“孩子,我们要飞回家,记得把伏特加给我们带上。”此时,机舱近三分之一的座位早被30多名记者占了,大部分来自《纽约时报》、BBC、德国之声等欧美媒体。登机前,机场方面曾警告谁拍照录像就会被赶下飞机,可事实上安检员却没有没收任何人的手机和摄像机。整个飞行中,记者不停地采访纳瓦利内,后者自信地说:“我希望能与你们一块抵达目的地。”
  此时,俄罗斯国内纳瓦利内的拥趸们不顾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禁令,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聚集。然而当天所有飞往伏努科沃机场的航班突然接到塔台通知,由于扫雪车在跑道交叉处发生故障,机场只能安排飞机起飞无法接收航班降落,航班只能迫降备用的舍列梅季耶沃机场。阴差阳错之下,纳瓦利内在新的机场踏上故国的土地,他跟着客流离开航班,接受护照检查,直到莫斯科时间上午8时20分,俄惩罚执行局人员走上前来,请纳瓦利内跟他们走,随后以“多次违反缓刑规定”为由将其逮捕。
  2013年,俄罗斯基洛夫州法院判定,纳瓦利内在担任该州州长顾问时,操纵诈骗团伙从基洛夫国营公司窃走价值33万英镑的木材,侵吞公款罪名成立,判处五年缓刑。虽然2016年11月最高法院撤销控罪发回重审,但次年2月8日,基洛夫法院仍判定他侵吞公款有罪,判处五年缓刑,并处罚款50万卢布。此外,因涉嫌盗窃IVROSHE公司3000万卢布,纳瓦利内被莫斯科河南岸区法院判处三年半缓刑。但由于纳瓦利内严重违反缓刑规定,去年12月29日,俄方发出通缉令,因此今年2月2日,莫斯科市法院取消纳瓦利内的缓刑,判处其三年半实刑,须入监执行。
  西方发起反俄“合唱”
  纳瓦利内长期打着反腐旗号,创建反贪基金会,爆料俄政府高官和国有企业所谓“贪腐猛料”,俨然成为俄反对派阵营和西方国家支持的“旗手”。但他是俄罗斯公民,当负面新闻和多宗罪名缠身时,对他如何处置就属于俄内部事务了。这也难怪俄外长拉夫罗夫在1月18日表示纳瓦利内问题是“守不守法”的问题,但事件却被“人为”操作成外交问题。
  纳瓦利内的回国与再次被捕背后的斗争,正好暴露出西方国家不可见人的憧憧黑影。实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起反俄“合唱”,是企图转移国民对本国自身危机的注意力,扩大俄内部矛盾,通过“颜色革命”颠覆政权。
  一大证据是,月2日,莫斯科市法院开庭审判纳瓦利内时,出现了异乎寻常的一幕——美国、瑞典、德国等国驻俄使馆车辆气势汹汹地围住了法院大门,外交官们像“人链”一样接力观看审判过程,而不少外国记者以法院为背景进行“主观性推测报道”,内容无一例外指责俄法律不公,要求释放纳瓦利内,全然不提这名被告既有的违法行径。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俄方破例准许部分国家外交人员进入庭审现场,但他们不是审判官,却扮演了“影子法官”的角色,鼓吹外国政治介入,“这要么是对事实的无知,要么是政治作祟。”
  今年1月22日,俄外交部指出,美国大使馆官网上用英语“再次详细通报”,名为建议美国公民避开次日纳瓦利内支持者要在12座城市举行非法示威游行的街道或广场,但实际却为俄国内非法聚集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当晚,美国大使馆发布国务院代表普莱斯的声明,谴责俄方拘捕行为,呼吁释放被捕者乃至纳瓦利内。
  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嘲笑,即使西方认定纳瓦利内是“他们的人”,也无法改变他是俄罗斯公民的事实,美国大使馆的行径不仅是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也暴露了西方国家集体“妖魔化”俄罗斯的嘴脸。
  过去十年,已发生多起美驻俄罗斯使馆人员从事间谍活动被俄罗斯抓获并驱逐的丑闻,美国外交官还利用身份便利,频繁与俄反对派人士会面,为其出谋划策。
  无论如何,俄法院该怎么干就怎么干,纳瓦利内被取消缓刑,正式入狱服刑。
  俄罗斯不慌不乱
  俄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纳瓦利内事件带有突出的“颜色革命”特征。
  近年来,经历“颜色革命”的国家都陷入分裂动荡和经济倒退,但美国乐此不疲。作为美国的“眼中钉”,俄罗斯不断丰富反击策略手段。
  过去几年,普京政府始终把维持宪法制度、维护国内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作为国家安全大事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严防“颜色革命”类的社会政治危机。为防止外来干预,俄罗斯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同时注重国内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坚持以法律为国内治理的根本手段,依法维持国内社会秩序与稳定。
  应对纳瓦利内事件,俄政府的做法可圈可点。以前,俄法院多少对纳瓦利内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拘押很少执行。这一回,鉴于他完全变成西方搞“颜色革命”的“急先锋”,且罔顾缓刑期间须定期到执法部门报到的规定,因此莫斯科市法院先是驳回纳瓦利内律师要求释放的上诉,后面宣判其三年半监禁,取代之前的缓刑。此外,处理各地非法集会时,俄护法机关总体表现克制。目前,在网上煽动非法集会的纳瓦利内之妻尤莉娅已尝到恶果,夫妇俩的支持者因违法聚集已有5000人被拘留,他们所期望的大规模示威浪潮还没兴起,就被遏制了。
  面对西方国家施压,俄罗斯有选择地“硬气回击”。
  2月5日,在欧盟外交代表博雷利访问莫斯科,摆明要对俄指手画脚之际,俄外交部同步驱逐德国、波兰和瑞典共三名外交官,直言他们参与制造俄境内动乱,是不受欢迎的人。微妙的是,俄罗斯偏偏选择这三国动手,是因为在纳瓦利内事件上,是德国声称“检测出中毒迹象”,瑞典实验室予以证实,波兰政府则扬言掌握“关键证据”,他们“出手”在先,“有仇必报”的俄罗斯岂有不“礼尚往来”之理!
  俄方坚持,西方不应干涉自己的内政,也不应该将美俄、欧俄关系牵进纳瓦利内案件。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强调,希望欧盟不要把欧俄关系与纳瓦利内一案联系起来,俄罗斯有意发展与欧盟成员国的关系。2月2日,俄外长拉夫罗夫会见到访的欧安组织轮值主席、瑞典外长林德,谈到纳瓦利内一案时称,俄方愿就这一问题与他国进行坦诚对话。2月4日,他在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次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愿就广泛议题与美国开展建设性对话,俄方对与美方在相互尊重和利益平衡基础上实现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持开放态度,愿共同推进解决两国外交机构工作中积累的问题。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