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4版
发布日期:
最忆儿时年味浓
  自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大学后,便很少回到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过年的情景更是不时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故乡离市区不远,现属经开区老峰镇。过去我们那儿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的风俗是“送灶神”。家家户户各显神通,搞些祭品,供奉灶神,同时烧纸、放鞭炮,敬请祖宗“回家过年”,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便称为“小年”。过了“小年”,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大规模地准备年货了。男人们涌到街上给自己的孩子们和“烧锅的(老婆)”买新衣服、新鞋,还有平时很难买到的好吃的东西。女人们则将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清扫一遍,自己也里外焕然一新,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全家吉祥平安。紧接着就是炒米、磨米粉、打豆腐、炸圆子,到铺子里买上几张红纸,请村里识文断字的先生给写上几副春联。等到年三十,早饭一吃,便贴在大门及屋内各扇门上。喜庆的春联一贴,年味就浓了起来。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因为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可以尽情地玩,可以有压岁钱,可以有新衣新鞋穿,可以走亲访友。最热闹的当属年三十。这天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天南地北十里八乡的游子们都赶在晚饭前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一大家子吃着团圆的年夜饭,叙着久违的亲情。吃完年夜饭,又是庄子里孩子们的天下了。放鞭炮、砸火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你在我家门前放,我在你家屋后砸。有时候还比着谁的鞭炮更响,谁的火花更“亮”。
  过罢三十过初一,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先拜同族里最年长者,祝他们健康长寿,再到庄子里其他年龄较大的人家去相互问候。向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舅姨拜年时,孩子们都能拿到小小的红包,也许几毛钱,也许一块钱,但都非常高兴。不过一回家就得马上交给父母,由大人应支。
  我们老家拜年还有一个习俗,有亲戚来拜年时,若是年长者,先是鸡汤泡炒米,有鸡腿、五香蛋、圆子等。那时候生活苦,客人心知肚明,尽管一大碗都能吃下,但也只吃一个五香蛋和圆子,鸡腿第一个客人一般绝对不会吃掉,除非是尊敬的长辈并且父母非要他吃,他才会吃。小时候不懂事,非常想吃客人留下的食物,爸妈知道后就吓唬说:吃了客人们剩下的东西会变“蒙”“呆”“笨”,于是再也没有那个念头了。
  小时候盼着过年,是盼着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是盼着可以尽情地玩,不用做任何事情,是盼着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的热闹,也盼着那些古老隆重的仪式。而今是新时代新气象,今天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过苦日子了。
  过年,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年味,是大家心里的那份乡愁、那份亲情、那份企盼和那份幸福。
  焦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