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快时代”的“小慢车”满载政策善意
  车上不仅载人,也可以搭载活羊、活鸡、蔬菜……目前,我国仍保留着81对扶贫“小慢车”。乘客不仅能乘车走亲访友、问医求学,还能坐车贩货赶集。其中,成昆线上的扶贫小慢车,最低票价2元,30多年没变。“小慢车”穿行各站,满载着生活的希望,串起了村村寨寨。(2月22日央视新闻)
  严格来讲,81对扶贫“小慢车”已存在多年,算不上新闻,可是,经央视报道后,很快成为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1.2亿。
  在我们走进“快时代”,纷纷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似乎已忘记了当年的绿皮车,也就是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小慢车”。像这样的“小慢车”除票价便宜外,其中部分车次还拆除了部分座椅,为的就是方便民众带家畜上车,成为了行走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之间的“扶贫车”。
  在高铁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的当下,有人开始质疑“小慢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对高铁、动车,这类“小慢车”既没有卧铺,也没有餐车,但由于票价低廉,成为部分群体日常出行最为贴心的交通工具。
  从“小慢车”颇受当地民众欢迎的情形我们不难发现,不是每个居民都对票价高低不敏感,有部分人由于收入较高选择高铁,而对于收入较低的群体而言,“小慢车”是他们出行的“标配”,既能强化落后地区与城市间的联系,也能让这里的农产品走出去、出售掉,换成人民币,让他们的腰包慢慢鼓起来。
  在铁路市场化的当下,尽管全国81对“小慢车”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它们虽很慢,但却满载着扶贫情怀,行驶在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快,可快出新时代的中国速度;慢,则慢出暖民心的扶贫味道。公益扶贫“小慢车”,对于部分不太富裕的群体而言,不仅体现出政策善意,更充满制度暖意。□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