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3日15时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郭卫民介绍,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下午闭幕。大会拟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政治决议等决议和报告。
本次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两次大会发言,其中一次大会发言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安排6次小组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现在大会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和会期安排,今年大会在媒体采访方面仍延续去年的做法,邀请少量在京中外记者到人民大会堂现场采访;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安排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
压缩会期,确保会议务实高效
《中国日报》记者:近些年来政协大会大多在3月3日召开,会期10天左右,今年政协大会开幕时间是3月4日,会期压缩至6天半,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会成为惯例吗?谢谢。
郭卫民:你注意到了今年的会期做了压缩。一方面是总结了去年会议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疫情防控的要求。去年大会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和会议实际情况,缩短会期、压减人员,我们去年压减了不少工作人员,精简了文件,线下线上相结合,大会开得很成功,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今年大会将进一步完善有关做法,在强化时间观念、优化流程设计的基础上努力增强效率,提高质量,切实发挥好全体会议这一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作用,不断提高专门协商机构的效能。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总结和梳理大会这样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做法,不断完善有关工作,把好经验、好作风延续下去,确保会议风清气正、务实高效。谢谢。
中国已接种疫苗5200多万剂次
新加坡亚洲新闻电视台记者:在全球疫苗竞争中,中国的新冠疫苗备受关注。有人质疑疫苗实验数据的透明度以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人认为中国正在优先向其他国家出口疫苗,通过“疫苗外交”获取更大影响力,而不是专注于在国内推广疫苗接种。请问您对此有何回应?
郭卫民: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打响后,就把疫苗研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有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力量开展疫苗研发。中国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有关部门制定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上市申请和附条件批准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与世卫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我国疫苗企业从研发到每一阶段的试验,都始终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进行的,而且在研发、试验到紧急使用、附条件上市等各个重要阶段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先前在中国附条件上市的中国国药集团和北京科兴公司的疫苗,都属于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相应标准要求和我国技术指导原则要求。截至2月底,中国已累计接种疫苗5200多万剂次。最近大家也看到,很多国家也都批准使用了中国疫苗,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自己带头接种了中国疫苗,我想这也说明了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日,国家药监局又附条件批准两种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这两种疫苗从研发到生产也是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进行的。
你问到我们出口疫苗的目的,我也注意到有人质疑中国是想利用疫苗出口来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说法是十分狭隘的。疫苗是防控并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抗疫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宣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同有关国家开展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合作,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积极推动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
截至2月底,中国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这个数量还在增加中。中国开展疫苗国际合作是为了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战胜疫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许多国家肆虐,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共同努力,争取早日战胜疫情,为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
中评社记者:北京冬奥会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我们注意到有外国政客鼓动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在受疫情影响下,北京冬奥会能否如期举行?
郭卫民:我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政协有多位来自体育界的委员,其他很多委员也是体育迷,我们同全国广大公众一样,对这届盛会高度关注、热切期盼。
据我们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给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创新工作方式,科学合理地调整工作安排,在完成筹办任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风险。
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同步推进,所有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已全线通车。赛事组织、赛会服务、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各项筹备工作在稳步推进。
我现在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个别外国政客将体育运动政治化,企图干扰破坏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行,这些做法有违奥林匹克宪章精神。我们相信这样的举动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是徒劳的,也是注定不会得逞的。最近我们都看到一些报道,国际奥委会、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一些国家的奥委会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企业界人士都对这种声音提出了反对。
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人民政协报》记者: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当大家都认为手机方便生活的时候,老年人却面临着手机难题,比如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无法进入到公共场所。如何让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乐享幸福,政协委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郭卫民:老龄化和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问题确实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央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印发文件,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等7类常见事项,提出了具体举措,努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
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迅速部署,各地各行业纷纷行动,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也积极参与,协助广大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我们看到,部分公共场所已经不再将“健康码”作为通行的唯一凭证,通过登记身份证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进入。一些医院设立老年人挂号收费专窗,以方便就医,等等。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遭遇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今年,全国政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列入重点协商计划,将组织政协委员深入研究探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委员们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同时希望年轻人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进入智能圈,融入现代生活。委员们认为,“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中国不断地扩大“朋友圈”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两年前的发布会上,您谈到要改善与世界的沟通,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两年来,在处理新冠病毒大流行、新疆、香港等问题上持续有一些争论,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的形象持续下滑,例如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从47%升至73%。请允许我问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出了问题?
郭卫民:现在有一些国际民调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评价,情况是多样的,它涉及到是哪一个民调机构、调查的范围、调查的具体对象、数据等多种因素影响,情况也是多样的。刚才你提到中国国家形象下滑,我想原因也是复杂的。有些是因为一些外国民众对中国不了解,有些则是因为受到了某些反华政客的误导。
讲到民调,近期也有一些国际独立的民调机构,他们的民调显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普遍更喜欢中国。中国有一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参观访问,同时我们也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对外合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也会不断提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期,有国际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的满意度很高。随着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政协有许多委员长期从事涉外工作,我们有不少老大使,也有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对外传播的委员,他们认为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球抗疫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认同。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和合作,不断地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去年,我们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我想这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