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左美云指出,这是智能化服务的适老化问题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左美云说,“如果我们将适老化比作一个光谱,从0到5六个等级,首先要解决最低的等级是0,这个群体的老人什么都不会、没有设备、也不使用智能技术,这就需要注意数字包容问题。”
左美云指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数字包容,就是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老人,如何融入智能化社会,比如没有智能化设备的如何出行无阻,介入社会生活。比如健康码,是否可以让老年人拿着身份证刷一下,就能显示是否绿码、有没有做核酸,有没有打疫苗。
左美云认为,智能化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需要各个领域一起来努力。对于适老化问题,现在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字体、声音大小,都是适老化的表层问题,但更需要考虑深层次问题,即人机交互。“比如年轻人操作系统会同时打开多个标签窗口,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立体化思维,而老年人看报看电视的习惯思维是平面的,所以适老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老年人思维方式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