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3月8日,安徽省拟提名“七一勋章”初步建议人选和全国“两优一先”拟推荐对象名单进入公示期。其中,3名拟提名“七一勋章”初步建议人选马毛姐、王於昌、常印佛均为耄耋老人,且功勋卓著。公示首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到三位老人及其家人,在采访中得知他们都在安享晚年,心系国家发展。
幸福生活“都是党和人民给的”
马毛姐,女,汉族,1935年9月出生,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
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每天都会努力练习走路,进行康复训练。马毛姐女儿刘女士说,这些年母亲患有糖尿病、脑梗等多种疾病,但她精神状态很好,也非常坚强。“她一辈子豁达知足,无私无畏只为别人着想,活得很幸福。”
“马毛姐”的名字是与1949年那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渡江战役联系在一起的,她的英雄事迹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1948年6月,无为解放。马毛姐一家和其他穷苦人家一样,沉浸在获得解放的欢乐里,马毛姐决心要为解放军做点事。当时,这位年仅14岁的渔家女孩冒着炮火,用双手撑着一只小船来回穿梭五六趟运送解放军过江。马毛姐曾在回忆中谈到她右臂中枪,仍然坚持撑船,40多分钟后终于抵达长江南岸。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授予“渡江战役一等功臣”,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马毛姐仍连连感叹“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在刘女士看来,母亲年纪大了,语言表达能力减退了,但是那段战争年代的记忆却深深印刻在她的心里。“她总是说,要让天下人都和她一样过上好日子。”因为当时江北先解放,运送解放军过江也是马毛姐那一代人肩负的使命。“我母亲是幸运的。”每当谈及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这些年,街道社区对这位老英雄非常关照,刘女士一家人也非常感动。
刘女士说,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可如今依然关心国家的发展,常看新闻、讨论时事。“她在新闻上看到习总书记到革命老区金寨考察,就对我们说‘习主席对老百姓好’。”
“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王於昌,男,汉族,1936年2月出生,196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宿州市萧县百货公司副经理
这两天,85岁的王於昌老人挺忙碌的。宿州市有关单位专门邀他座谈,想听听这位老党员、老英雄的谆谆教诲。像这样的邀请,王於昌时不时就会接到。讲起往事,老人更是乐此不疲,精神状态也格外好。“我是党和人民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我这个老兵永远跟党走。”他的这句肺腑之言曾感动很多人。
王於昌1954年6月入伍,在近20年军旅生涯中曾立下赫赫战功。在萧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份档案清晰地记载着他的英勇事迹:我国两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的英雄;因战功卓著,提前晋衔一次,荣立一等功一次,并于1964年7月23日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73年,王於昌转业回到家乡,被安置在萧县百货公司,昔日的导弹部队连长变成一名普通的柜台营业员。“党交给我的工作,再小都要当作一件大事来做,都要做好。”王於昌说。刚开始,他看到同事轻巧而精准地将成匹的布料“刺啦刺啦”扯开,灵活地拨弄算珠,然后一口喊出价钱,顿感技不如人。于是,他就偷偷学、天天练,每天拿把尺子练手法,并结合笔算和心算一起练。很快,他就掌握了技巧,速度远超常人,被同行称作“快手神算”。1998年1月,王於昌退休。2009年,省总工会经查证授予王於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9年,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王於昌获授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他也是安徽省唯一受邀参加这次会议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老兵”。这是时隔55年,王於昌又一次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切接见。“令我没想到的是,总书记上来第一个就和我握手。总书记说:‘老人家好,感谢您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祝您身体健康。’我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关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於昌依旧十分激动。
王於昌的女婿吴信如告诉记者,老人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提任何特殊要求。他至今仍保持着军人的习惯,作息很有规律。“他在阳台上有一块活动区,每天练习毛笔字,看军事、历史书籍。有时候,也会侍弄一下自己的菜园子。”家人给他买了一只计步器,他每天也能走个万儿八千步。
地质工作者“要在野外培养出来”
常印佛,男,汉族,1931年5月出生,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地矿局技术顾问、高咨小组组长
虽已进入鲐背之年,常印佛老人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依然在为探寻地下宝藏发挥余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厅局找到他,咨询目前需要做哪些工作等问题。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在合肥举办,常印佛还应邀出席。接下来又有一个地质方面的论坛在北京召开并向他发出邀请,家人考虑到他的身体,准备让他录一个简短的发言。老人的女婿李良军告诉记者,老人在谈及这些课题时总说,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基础研究。
常印佛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他1952年至1965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事矿产勘查工作,1965年至1974年从事援外地质技术工作。1977年起,他先后任安徽省地质局(后改为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
重视野外工作的理念伴随常印佛一生,当选院士后,只要有机会他还会到野外考察,且随身必带放大镜。他把野外当作课堂和实验室,从野外发现问题所在,也从野外捕捉解决问题的线索。他对野外工作的益处深有体会,并深情寄语年轻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非常重要,对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我积极鼓励他们去野外,起码在野外工作五到十年,然后再选择研究机构、学校,从事教学、科研都行,但是最基本的素质要在野外培养出来。”
李良军说,如今老人年纪大了,睡眠和活动的时间少了,但是唯一的爱好却没有变,“他每天有五六个小时看书报,最爱看历史文学书籍,抱着古文版本慢慢读。”不仅如此,常老也很关心时事政治,心系国家的发展。有一位科大的博士生来看望他,当提到国家发展5G产业的政策措施时,老人家也侃侃而谈,涉猎很广。“他也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大家。”李良军感慨道。王洁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