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3月9日报道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大基础前沿研究投入,引导各方力量合力做大基础研究“蛋糕”,为做强科技“硬支撑”、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开拓探索新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安徽以健全实验室体系为抓手,打造航母级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体系建设形成了国家、省和行业及地方多层次联动发展的格局。”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基础研究作为重点项目先行支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从规划目标、核心区建设、要素保障、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创建举措。
各类实验室是基础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安徽依托优势资源,优化存量,加大培育,积极争取扩大布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目前,安徽在已建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依托优势学科,争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已纳入2020年部省工作会商事项。
“十三五”期间,安徽基础研究项目资金累计投入4.6亿元,其中自然科学基金累计投入3.2亿元、年度预算由4000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8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自2019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1.2亿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1000万元。此外,还设立运营规模100亿元的量子产业基金,组建规模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
“十三五”以来,安徽共有5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近千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随着众多前沿成果加速转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助推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