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4家钢铁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高负荷生产,生产记录造假问题普遍,有的甚至互相通风报信、删除生产记录应对检查。这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赴唐山4家企业检查时发现的情况。目前,已对四家企业予以行政处罚,对相关企业负责人予以行政拘留,企业绩效评级全部降为D级,暂扣排污许可证。(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来,各地针对大气污染采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以河北省为例,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名城市中,河北由“十三五”初期的7个减少到4个。尽管如此,但仍有部分企业不把相关法律、环境监管、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继续高负荷生产,甚至为了对抗监管进行抱团造假。
这四家钢企之所以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高负荷生产,一是受利益驱使,因为这期间停产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二是心存侥幸,以为采取抱团造假等措施就能防止被查处。但这些企业负责人没有料到,生态环境部部长会不打招呼直接进入企业检查,发现了多种违规问题,有关负责人和企业将难逃法律惩罚。
当然,相关企业互相通风报信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过去有一种说法是“同行是冤家”,意思是同行之间是竞争关系,有利益冲突。然而,在应对环境监管方面,上述四家钢企却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坦率地说,这种现象对监管者是种考验,如果检查行动不能全面出击,一旦企业互相通风报信,效果可能打折扣。
同时,生态环境部部长“微服”检查发现四钢企抱团造假,对地方有关部门有多重启示。假如地方有关部门也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直赴企业检查,让企业防不胜防,那么企业还有胆量违规生产、造假吗?如果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地方有关部门对“排放大户”派出驻企监管专员,企业还有机会制污造假吗?
虽然生态环境部的消息显示,唐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上述检查,但此次“微服”检查发现多种违规问题,说明地方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企业对环境监管不重视、不敬畏;而且,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这样的特殊时期,企业违规生产,地方监管显然是缺位的。
过去,生态环境部也曾采取类似“微服”式突击检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都说明地方有关部门对地方企业监管存在不少漏洞。这究竟是因为监管决心不够,还是基于地方经济考虑?显而易见,解决地方企业污染问题不能总靠生态环境部直接“奔袭”,主要是依靠地方监管部门。如果地方部门不称职,当问责。冯海宁/文王成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