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北京市的一些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多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它指的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来政务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等,对于这样的事情,要成立专班、分析原因,限期解决。(3月15日《工人日报》)
所谓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并不是真的“办不成事”,相反,到了这里,办不成的事都要有结果、能办成,这正是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初衷。这意味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置,是一项兜底性的举措,受理的基本上都是“疑难杂症”,要解决的也可能都是“烫手山芋”。
近年来,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推进、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窗口受理”“最多跑一次”等具体做法的落地生根,“办不成事”的现象日益减少。但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漏网之鱼。缘于此,“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置,便显示出其积极意义与正面价值。据媒体报道,这般窗口设置之后,业务量很小。乍看之下,这样的窗口设置似乎有些“多余”,但其实,“业务量小”并不等于“没有业务量”。“业务量小”证明此前的简政放权、为民服务是有效果的,但既然还有业务量,那么“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应该继续设置下去,因为还有现实的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织密织牢方便群众办事的网络,解决群众“办事难”的死角、盲区。
为民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为民服务的创新举措。眼下,这还只是北京市一些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的配置,并没有成为全国的“标配”。考虑到办事中总有“疑难杂症”,总有一些手续、程序是会难倒办事群众的,那么对全国各地来说,都可以复制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创新举措,最大限度地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与行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民服务永无止境。就此来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样的创新举措,还是多多益善的。只有为民服务的意识、行动不断地提升与前行,为民服务的相关工作才能做得更好,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