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朱东旭
一
近些日子,重读《逃离》。
我这里所说的《逃离》,是指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2013年作者凭这部小说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逃离》由8篇短篇小说构成,故事内容均以作者“门罗”的亲身经历(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写她所在地的生存环境与身边人与事组成的有关故事。
艾丽丝·门罗以庖丁解牛式的冷峻和精准笔墨,撕开生活中那些琐碎沉闷、单调乏味、枯燥麻木,死生沉沉没有任何附加值的激情与新意的生活,一时间引起西方世界众人的欢呼,获得无数西方人的情感共鸣却是真实的。
《逃离》能获诺奖就是证明。
毋庸置疑,重读《逃离》,联想现实版中的我,与艾丽丝·门罗并无二样,一直也在“逃离”。
二
恍惚记得,当我还没成人的那天起,仿佛像个逃学孩子,或更像一只刚刚长大的鸟,感觉自己羽翼丰满,努力并想象着有那么一天离开故乡,还有父母,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岁月,属于自己的阳光,还有属于自己的爱。
儿行千里母担忧。外面世界虽然精彩,更多却是险恶和叵测。因为有母亲在,还有父亲的温暖,我没有感到孤独,还很坚强。
现在,母亲走了。当父亲也离开我的那天起,生养我的老屋空了,故乡也空了,我的心空了,像天上的浮云,根在何处?
如今,我也老了,衰老与斑白像父母一样,刀一样刻在脸上。却是无数次思忖着父亲的叮嘱,更有母亲面对我的回家和再次别离时刻,偏瘫的母亲仍不忘杵着拐杖出门目送我离家的背影,和挥手的姿态,成为永远的铭记。
铭记着老屋里慈祥父亲的脸庞和烟味,母亲在灶间做饭操持家务的脚步和身影,更多是我们兄弟姐妹在老屋嬉戏打闹和欢乐成长的童年。
铭记着清明,我才能匆匆赶回故乡,静静地靠在父母的碑前,无语泪千行。
三
儿子考上大学早早离家,一毕业就留在铜陵工作,立业、成家、结婚、生子,突然一天离婚了。
四岁孙女无人带。上善若水,我与妻子不得不离开泾县的家。
岁月很难经受起摔打,何况人呢!五六年时光,竟然不知不觉在霜白的头发丝间溜走得干干净净,但县城的家,作为家的概念和对家的牵挂,却随着时光的流逝隐藏在发丝里,时不时像一根针,扎我一下,疼痛的感觉一再催我回泾,隔日又必返铜。
离家前,每次我都将家收拾得一尘不染,染而净洁。临别前,我身背沉重大包,包里装满了故乡生产的肉类和蔬菜,还有小吃。书房里有我与父母的合影,母亲不会送我。我独自一人,伫立门口,唯有残留着离别的伤情,浏览着屋内的陈设,几多不舍,道声再见。
下次回家,家再次被薄尘浅染,就这样净而染,染而净……
随着周而复始的两地奔波,一层又一层叠加起来的深深浅浅的尘土,覆盖着我的烦恼与劳累,还有寂寞与无助,一并书写着我们这一代人“逃离”的经历。
等到那么一天,我和妻子跑不动了,相离相聚的时光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短……
诗人海子有诗云:(这期间)没有丝毫宽恕和丝毫的温情,秋天已来临。
四
回到本文开头,能不能这样认为:艾丽丝·门罗无数次的逃离,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主人翁对自己一成不变的、固定生活圈内的人与物,表示出太多的厌倦、困惑、无奈、脆弱、还有虚伪与残酷,相对于生命的反抗行为,不过是西方女性在人生的旅途中,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情感纠结,就像中国人的家常饭桌上一碟不合口味的小菜。
因为艾丽丝·门罗式的逃离,本质属于自我放逐、自我寻找,无论成败,毕竟还是有退路的。
请问,我能像《逃离》中的主人翁卡拉,受人蛊惑离家出走不远,仅仅一个电话,丈夫开车接她回家,我有退路吗?
肯定没有。五
近几年,我在撰写有关文史书籍和染指书画的同时,抽出一定时间续写家谱。有人说,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我没想那么多,无非借机寻找记录下属于我的嫡亲家族传承系脉的源头,以及与各分支同宗族人之间血缘距离间存在哪些对应关系和差异,探究各自家庭内的生命遗传的密码,想为后代留下“根”在何处,还有回望。
回想我与家族和支族成员,在前后四五百年间的多灾多难的历史长河中,都是被动和被逼的况境下逃离故土和家人的,尤其晚清和民国两代的列祖列宗,他们或逃避官府权势,或遭受天灾人祸,或承受战乱饥饿,他们从遥远的北方拖儿带女一路节节狂奔,最后才在江南止步,落脚生根。
祖辈们一旦逃离故土,根本就没有回归之路。
我在无数次与祖辈对话和交流的同时,目睹列祖列宗们的画像和我曾祖父的照片,我渐渐捕捉并能感受到他们在劫后余生获得欢慰的背后,也有繁衍生命、追求物质的欲望,更多的则是迫切需要理想与道德精神,还有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追求。
于是,我明白,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通过这样或那样不同形式的“逃离”,才能更好地将南北方的诸多文明,在多元交结的一体中获得新生,并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竟然还能与西方文明相互拥抱亲吻,中华民族才能“如天行健,如地势坤”,才能不间断地创造出中国奇迹。
时光的含意和人的本质,人类自然生存法则与宇宙发展规律,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人类个体中的一个分子,实质上一直都在逃离,或正在逃离的途中。
于是,我突然释怀,忧伤渐渐淡去,快乐渐渐增长,整个世界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