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谨防量子概念成为一种“营销纠缠”
  作为创新产业的“明星”,量子科技近年来备受关注。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冒出2000多家各类“量子企业”,将量子力学原理与化妆品、农业、食品、服装、汽车等传统产业“嫁接”。(3月17日《工人日报》)
  量子水、量子项链、量子烟盒、量子眼镜、量子手机膜……在电商网站上搜索,各类“量子商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量子科技的确是最前沿的科技,但诚如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以及物理学博士、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唐世彪等业内人士所言:量子科技的门槛很高,现在要做一个有用的专业性仪器设备还很困难,真正的量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其他领域还没有实用化,要用量子科技生产老百姓可以用的产品,短时间内做不到,量子科技不可能很快就达到能进入千家万户的水平。
  显然,量子科技现阶段还远未达到应用于大众生活的程度,可各种量子日用品已经充斥市场,各种量子营销已经铺天盖地,各种量子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这种矛盾之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当前语境下,量子日用品营销违背了科学事实和科学发展的规律,量子营销大概率属于炒热点、蹭概念、编故事,属于虚假的商业宣传。实际上,目前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规企业,涉及违法广告、虚假宣传、营销欺诈等,涉嫌犯罪的还被移交公安机关。监管层面的执法行动再次对量子炒作、量子忽悠盖章确认,与科研人士的意见相互印证。
  真实诚信是商业营销的基本伦理,也是商业营销的法律底线。目前,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营销的,大都属于对消费者的欺骗、误导,属于用科技概念炒作“割韭菜”,逾越了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要谨防量子概念成为一种“营销纠缠”,对于量子日用品营销,监管部门需加强关注与排查,全面清理取缔并曝光虚假营销行为,联合消协等消保组织向消费者发布警示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应尽到管理责任,对入驻商家的量子类产品、服务或营销行为进行审验把关,如商家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科学证明,则不允许商家从事相关量子日用品营销,或者要求商家下架相关量子产品或服务,发现涉嫌违法线索后,网络平台还有义务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当然,消费者也应增强科学素养,擦亮眼睛,看清量子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别盲目相信量子营销,别被量子营销牵着鼻子走。
  我们要支持量子科技的发展,也要提防量子科技被滥用。各地在招商引资、企业审批等工作中,不宜对“量子科技”来者不拒,应该保持审慎态度,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甄别真假“量子”,从源头卡住蹭量子科技热点的忽悠行为、违法行为。□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