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安徽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曾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在中国农村的歌谣。
1978年,历史在这里转折。那年夏秋,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许多地方的农民被迫外出讨饭,以度荒年。那年冬天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巨幕。中国的改革由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
40年来,安徽从率先实行“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从全国农村费税改革试点再到农村的“三变”改革,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路,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
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1982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出台,这是一份毫不含糊地为包产(包干)到户正名的中央“红头文件”。之后,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促使中国农村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