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3月23日报道40多年前的那个冬夜,皖北的一个普通乡村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签订了“大包干”契约。自此,中国农村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小岗印记。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回望那段历史,感受小岗变迁。
“为什么搞‘大包干’?就是为了能吃饱饭!”“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长严俊昌曾这样说。当时的小岗村,经常闹饥荒,村民大多外出乞讨。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
1979年,实行“大包干”的小岗村粮食产量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的总和,油料产量是过去20多年的总和。
“大包干”后,小岗村实现了连年粮食增产,但粮满仓的小岗人,却始终钱不多。有鉴于此,安徽省委将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撬点”。在此背景下,2004年,沈浩受安徽省委选派来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
修路、引进工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率先推行土地流转……沈浩团结带领小岗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积极推动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让小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比当时全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时的3倍。然而,2009年11月,积劳成疾的沈浩去世,永远地“留”在了小岗。
富起来、奔小康。住新房、走新路、开新车的小岗人深知,唯有深化改革再加速、转型发展闯新路,才能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