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手机回收体系亟待规范完善
  □付彪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有两部及以上闲置手机。59.4%的受访者表示会将闲置手机留着当备用机,44.9%的受访者会送给父母长辈使用。对于手机回收,78.5%的受访者担心会泄露个人隐私。74.4%的受访者希望建立安全可靠的手机回收平台,以保障个人权益。(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手机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不少人手中都有多部闲置手机。据《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2019年手机的理论报废量约为2.89亿台,总重量约为5.78万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手机回收持谨慎态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手机回收会泄露个人隐私,这一比例达到78.5%。有媒体调查发现,我国现有约10亿部闲置手机存量,而正规回收率不到2%,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当下,手机回收多是由商家开展的,包括一些街边小商铺,一切规则由商家说了算。有受访者认为,现在手机回收的流程太不透明了,“手机被回收后,会被如何处理根本不清楚,是被翻新重新流入市场,还是被拆解处理,都没人知道”。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手机经销商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以旧换新业务,但往往存在着闲置手机估值偏低问题,导致“叫好不叫座”。
  废旧手机兼具资源性和污染性双重属性。据统计,每吨废旧手机中能提取150克左右黄金,而每吨金矿石只能提取5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节省相当数量的金属资源。如果随意丢弃,所含的重金属等物质极易进入土壤和地下水,进而威胁生态环境、人体健康。让废旧手机变废为宝,需要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利用模式。其中,亟待完善闲置手机回收体系。
  目前,国内针对废旧手机回收处理的配套法规条例并不完善。2011年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了对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电脑等电子垃圾处理的补贴政策,但手机并不在列。2016年,虽将手机纳入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但具体细则至今仍未出台。回收企业受制于环境成本、运营成本等,难以大规模设立手机回收点,也没办法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这样一来,闲置手机的回收处理自然成了问题。
  提高闲置手机回收率,离不开规范操作。从政策层面看,需尽快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国家标准,从补贴政策、流程设置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扶持正规的企业从事废旧手机的回收处理。从执行层面看,需将手机回收处理纳入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行为。对企业而言,需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回收处理附加值,并不断完善交易规则,畅通售后维权渠道。公众也应积极践行环保理念,争做废旧手机回收的支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