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张磊
清明节前,远在乡下的母亲打来电话,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吃“蒸菜”。“蒸菜”其实并不是菜,而是一种用茼蒿、米粉、腊肉等加工而成的主食。老家皖西南一带很多地方在清明时节都有吃“蒸菜”的习俗,至于从何时开始不得而知。相传杜甫在四川夔州时,穷困潦倒,加之患严重肺病,眼花耳聋,生活无着,只得离开夔州来到湖北公安,当地人用茼蒿、腊肉、糯米粉等,做了一道菜给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杜甫食后顿感神清气爽,赞不绝口,因此此食便被称为“杜甫菜”,后经湖北又传至安徽等地。“杜甫菜”与“清明蒸菜”制作工序相仿,但到底有无关联,至今也无从考证。
制作“蒸菜”,茼蒿当然为首选用料,实在没有也可用芥菜替代,但口味没有茼蒿绵软清香。茼蒿又名蓬蒿,根、茎、叶、花都可入药,《备急千金要方》云:“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滇南本草》也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可见茼蒿药用价值高。茼蒿在古代是为宫廷佳肴,亦称“皇帝菜”,其茎和叶可以同食,清气甘香,鲜香嫩脆,有“天然保健品,植物营养素”之美称。由于其含有特殊的芬芳气味,可以养心安神,稳定情绪。
儿时在乡下,春天的菜园里总会有一垄茼蒿。几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天气放晴,茼蒿便开始争先恐后地挣脱料峭春寒的压抑与束缚,再也不是初春时羞羞答答小女孩般的模样了,而是抽薹拔节,翠绿欲滴,葳蕤一片,生机勃勃地舒展着腰肢。茂密水嫩的绿叶在温暖春阳的辉映下,恍若刚刚睡醒的缱绻少妇,让人心生爱怜。这时候的母亲,每天从菜园里转上一圈回来时就会说:“茼蒿快长起来了,过几天就能做‘蒸菜’了哟!”
“蒸菜”的制作很费时费力。从菜园里扯几篮子新鲜的茼蒿,洗净,切碎,将大锅装满水烧开,把茼蒿倒进锅里焯水去掉苦涩味,再装进竹筛子里控干水分备用;从米缸里盛上几升大米,搬出早已擦净的石磨,将大米磨成粉,米粉不能磨得太细也不能太粗,细了易糊锅,粗了不易熟透,口感也不好,再将米粉用文火炒熟;接着从屋梁上取下年前就准备好的腊肉,切成丁或条,在锅中熬出油来,再将米粉、茼蒿放到一起拌匀;然后将拌好的粉菜一齐倒进油锅里,再加清水不停地翻炒,约摸几十分钟后,灶屋里茼蒿的清香与腊肉的醇香便弥漫开来,愈来愈浓,愈来愈烈,等在堂屋里的我们早已是急不可耐、垂涎三尺……
那时候生活清苦,如果有一顿可口的“蒸菜”那简直宛若山珍,母亲制作的“蒸菜”通常能让我们打上好几天的牙祭。现在母亲年事已高,身体大不比从前,很少下地劳作了,但家中的菜园里每年春上照例要种一垄茼蒿,而且施肥、除草、捉虫、浇水,母亲都要自己动手。等到茼蒿开始长得像模像样的时候,母亲总会隔三差五地打电话给我们:“地里的茼蒿快长起来了哟,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吃‘蒸菜’呀!”有时我们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来敷衍应付,母亲总会很失望地叹气:“再不回来,茼蒿都要老掉了!”每次回去,咀嚼着母亲亲手制作的清香“蒸菜”,看到母亲在院子里忙碌而苍老的身影,脸上却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我们都会感触颇深,母亲哪里是要我们回来吃“蒸菜”,其实就是因为“蒸菜”才有了让离家的儿女们回家的盼头,才有了那份浓浓不能割舍的亲情与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