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包河区淝河镇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将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着力保障民生需求、倾力改善人居环境,极大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居住在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淝河群众深感自豪和欣喜,告别了昔日杂乱、无序的“城郊”生活,如今的淝河镇俨然是一座宜居宜业城市新高地,片区发展的“淝河速度”惊艳了这座城市。而在这“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每个淝河人的实干与付出:他们坚守在建设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是奋进者、建设者,也是参与者、见证者,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美好初心!
我是践行者:
“越是困难,党员干部越要带头上”
从北京路出发,经过龙川路、南淝河路互通立交,不过10多分钟,便来到了席井村村委会。
“几年前这里只有坑洼难行的泥泞小道,现在路网已四通八达,互通立交上车辆川流不息。”淝河镇席井村党委副书记、主任郭贤云说,随着淝河路互通立交项目启动,席井村也正式拉开了征迁工作的序幕。
征迁工作被称为“片区改造第一难”,这一路走来,郭贤云深感不易:征迁任务重、困难多,让老百姓从“不想搬”到“带头搬”,摆在眼前的是一道道难题。为顺利推进征迁工作,村两委干部分片驻点、分包到户,与此同时,郭贤云还带领参与征迁的工作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政策,做到面对老百姓“有理说得清”;分析不愿征迁的原因,做到“知己知彼、逐个化解”。
“越是困难的时候,党员干部越要带头上!”在一次征迁攻坚扫尾工作中,郭贤云痛风发作,为说服最后一户村民按时搬离,他忍着剧痛,一天16次上门,终于提前30个小时完成任务。不仅如此,面对部分企业,郭贤云更是采取不同方法为他们创造搬迁条件:大型机械搬不出去,那就修出一条道路;重新架设变压器,让企业完成最后一笔订单;没有找到新的办公场地,亲自为企业寻找办公厂房……
席井村在全镇率先进入征迁“清零俱乐部”。得益于征迁工作的一次次生动实践,如今的席井村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学校、医院等各类基础设置正在建设,从一座普通村庄俨然变身为活力满满的新型社区!
我是建设者:
“每一个建设节点仍然历历在目”
从一片荒地到浇筑地基、再到主体封顶,在席井村复建点工程——川海花园的建设施工现场,项目经理俞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拍照记录进展。
“项目是2018年8月6日中标的,8月10日我第一次来到席井村,10月10日项目正式开工。”回想起建设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俞斌仍然历历在目。“我刚来的时候,项目建设工地离龙川路200多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你看,现在项目周边都是在建小区,道路也都连成了路网。”
川海花园是席井村体量最大的复建点项目,小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十分细致,完全按照商品房的标准进行。高峰时期,项目上有1500多名工人,管理人员也有40余名。俞斌说,在项目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深知当地政府和群众对这座回迁小区的期盼,作为一名党员,他不仅积极配合项目党支部的工作,还邀请村里的党员代表定期对项目质量进行考察和监督,取得了良好效果。
入行以来,俞斌去过苏浙沪皖的许多地方,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这里。“不管是包河区还是淝河镇,对项目都十分支持,沟通交流也很顺畅。”俞斌说,当地百姓对项目的进展很是关注,常常会在小区周边走一走、转一转,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和汛情的双重考验后,今年上半年,拥有17栋高层、可容纳1428户居民的川海花园终于要交付了。作为项目的建设者之一,俞斌一直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是见证者:
“我是老党员,我有责任配合征迁”
几年前,沈光礼因城中村改造,搬离了生活几十年的老房子,和家人租住在关镇佳园里。在闲暇时光,这名71岁的老党员最爱向当地村民宣传征迁政策。
“以前家庭条件不好,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不过我一直喜欢看新闻,很多政策都知道一些。”沈光礼说,国家对于失地农民有补贴,合肥市征地拆迁也有补偿标准,尽管政策很优惠,但村民对征迁工作还是有些抵触。“毕竟我们的‘根’在这里,征迁以后也不一定能够原地回迁,一时难以接受可以理解。”沈光礼觉得,自己是老党员,又带头配合征迁,向村民们宣传政策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社会在进步,村民们也得转变观念,征迁之后居住条件好了,路平整了,周边的环境和城市里一样。”在沈光礼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的分田到户,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现在的土地征迁,则是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考虑到一些征迁户缺少收入来源,关镇村还成立了“扶贫车间”,为他们提供保洁、保安等工作岗位,解决了后顾之忧。
最近,沈光礼经常会去淝河人家小区转一转,这是他即将入住的安置点。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型阳台大,南北通透,是他的“心头好”,“我以前做过木工,家里的桌椅、小家具都是我自己打的,如果条件允许,我准备把它们都搬到新家!”说到这里,沈光礼满脸笑容。
我是参与者:
“退休还能有所用,很有成就感”
“网吧里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你们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淝河镇葛大店社区有这样一群网吧义务监督员,他们中有老党员、老干部,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威望。为了防止未成年人去网吧,他们轮流值班,几乎每天都要去网吧转一转,丁运庚就是其中一员。
葛大店社区是淝河镇面积最大的社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撤村改居,以及淝河片区综合改造的推进,身为“老郊区人”的丁运庚不仅带头上交钥匙,积极参与征迁宣传、调解工作,更是发挥余热,加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2004年,丁运庚从淝河镇财政所退休,几十年的财政工作不仅让他在专业上精益求精,也磨炼出了能忍耐、不发火的好性子,“我比较擅长做群众工作,退休后还能有所用,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由于特殊的原因,网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葛大店社区治理的难点之一。“最高峰时期,社区范围内多达23家网吧。”渐渐地,丁运庚发现,当地的许多中小学生成为网吧的“常客”,这让学校和家长很是头疼。后来,社区招募网吧义务监督员,丁运庚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不仅对未成年人进行劝说,还对网吧经营进行监督。
如今,丁运庚又把精力放在了小区楼栋的管理工作中,成为葛大店社区和美小区的一名楼栋长。“楼栋、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只有社区管理好了,我们生活的城市才能更加有序、规范。”
我是奋进者: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最能打动百姓的心”
一有时间,葛大店社区党委委员、妇联主席陆海莉就会去征迁现场看一看,“征迁工作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在葛大店社区工作的16年时间里,陆海莉看着老百姓从昏暗、杂乱的自建房搬入整洁、规范的回迁小区,生活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2017年,随着淝河片区综合改造拉开序幕,道路、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区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如今已成为包河区、乃至合肥市新的对外窗口。
“我刚到社区的时候,在计生部门工作,需要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入户访视。”陆海莉说,十几年前的葛大店社区与农村无异,村民居住分散,有时甚至要穿过农田才能找到访视对象的家。而现在的葛大店俨然一座城市社区,规划有序、道路通畅,社区工作人员的入户工作方便多了。“片区改造是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些看得着、摸得到的变化,才最能打动老百姓的心。”
在多年的征迁工作中,陆海莉遇到过许多难题,却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在一次征迁中,一位大姐虽已交房,却因为内心不舍迟迟不愿搬离,为了打消她的顾虑,陆海莉不仅常常带着她去安置小区看一看,还邀请摄影师为她的家人和老宅留下影像记录,最后,大姐终于同意征迁。“从最初的抵触,到相互理解,这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陆海莉认为,社区工作者就是要为老百姓谋福利,只有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史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文马杨刘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