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天下第一“合肥迷”
  □合肥马丽春
  朋友中有两个人的行为颇有相像处,都有轻微的偏执,但又肯坚持,从一个小口进去,最后挖出一潭深水来,成为某个领域的翘楚。
  这两人,一个便是写汪曾祺的苏北,现在被称许为“天下第一汪迷”,近年来颇出了几本关于汪曾祺的好书,他自己的散文也越写越好;另一个就是写合肥的刘政屏——关于他的情况,合肥的作家圈中没有不知道的,一个合肥土著,因为长年在书店里工作,迷恋上了写书这行当,有一天又突然起意要写合肥,从策划书到自己写书,一本接一本,最后成了写合肥最多的知名作家。“天下第一合肥迷”,这顶高帽子送给他,估计也是妥妥的。
  合肥历史上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北宋名臣包拯,一个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这两个人物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做派和思想虽然各有各的时代特色,但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刘政屏家族受包、李的影响似乎不太大,他们家族几百年间在合肥要有影响也只是在文化圈居多,所以刘政屏的写作也受此影响,多在文化合肥和地理合肥这一块寻寻觅觅。他们家族不是合肥的大家族,但还是颇有一些资产,是不愁吃穿用度那一种,写写字练练武养成了一些文人雅士。有一位先祖及祖父是著名书法家,而父亲则是一位剧作家,当过市政府的第一任文化组组长,后来做过剧团团长,经历了从小合肥(解放初期合肥只有四五万人口)到中合肥、大合肥的整个蜕变过程。对合肥文化七十年间的生态变化,老人家更是一本活字典。这样的家境在时代潮流裹挟下足可以过安分守己的小生活,但缺乏革命的动力,所以他们家族似乎也没出现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家。而刘政屏自己看起来也是一介书生,温温和和,处事谨慎,做事细心,对地域文化充满痴迷。受家庭影响,他从年轻时起便偏爱写作,那时候他太太也写,属于正宗文青那一类。然后藏书。而他还有收藏扑克的爱好。这些爱好伴随着他走过人生的所有起起伏伏,走过中年的迷茫,到最后越走越清晰——他成了一个专写合肥的写作者。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这样的朋友还有几个。他们起初看不到写作的目标,什么都会去尝试,但等到目标出现(有的是刻意寻找,有的是写着写着就出现,有的则是撞上)后,他们沿着一个方向一意孤行,最后当然成就了自己。
  这本书是刘政屏写合肥街巷的。而我有幸成了本书的审读者,便把这本书细细看了一遍。当然有的文章我以前读过,而有一部分则是刘政屏特为本书而写的。审读意见中我这样说——
  作为世代居住在合肥,一直留心合肥街巷的现状与历史、变化与发展的写作者,作者从1999年起,为合肥街巷写下第一篇文章;2016年策划出版《合肥的小街小巷》一书时,又集中写作了一批。这本书出版后反响不错,发行也不错,听取各方声音后,他有了一些新思索,在2020年下半年酝酿出版本书时,又写了一批文章。加上这一二十年来不同时间段写下的和行走有关的文字,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坚实主体。
  作为一个文化世家子,父母一个是编剧,一个是教师,耄耋之年仍然康健,这成了他写合肥街巷最好的精神导师和动力。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他们家族和合肥街巷血脉交融的深情回忆史。这就有了它的独特性。
  一个世纪以来,他们家族在合肥曾经住过很多处地方,有祖父最先落户处,后来祖母的居住处,有父母刚结婚时的居住点,作者自己少年时日日走过的地方,也有后来父亲落难时的简陋居所,后来搬迁的新住处,更有作者结婚后带着妻儿日日走过的地方。这本书总体而言明亮而温暖,也很有历史沧桑感。通过他们家足迹的不断变化,反映合肥这个城市百年来的变迁史。
  这段话放在序里也还是合适的。
  我相信这本书只是刘政屏的一个阶段,他的目标仍然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