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目之一,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开播至今,广受赞誉,观众普遍认为该剧“复活了书本上的党史人物,非常感人!”该剧从新颖的历史、人物、情感三个维度,全景式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从反帝反封建、到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艰难过程,是一部填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空白的精品力作。
回望历史,方能知道从哪里来
“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哪些人创立的?这是《觉醒年代》要回答的问题。”编剧龙平平大学毕业后从事党史研究,之前,他参与过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创作。
《觉醒年代》较为全面地交代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诸多细节,陈独秀、李大钊相识相知在北大,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酝酿源头在红楼。穿行在红楼里的这些大人物,他们之间的对话与行为,便有了非常吸引观众的“燃点”。剧中一条主线是围绕着《新青年》杂志,杂志的同人编辑,都是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人物,这三件大事构成整部剧的主体,三件大事接续发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非常清晰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由来。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曲折过程,也是一群追求国家光明的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剧中塑造的三类人物性格特征显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是《新青年》的三驾马车,陈、李与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赵世炎、周恩来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并为之奋斗,是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再一类人,是辜鸿铭、黄侃、林纾等保守派人物,这些人物的命运碰撞,构成了一幅大冲撞、大变局、百家争鸣、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
影视艺术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
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故事细节的编织、场景的真实、演员的表演及镜头的组接呈现,《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显然做得较为成功。剧组以一比一的比例在外景地,搭建了北大红楼,民国时期的环境设置逼真,甚至衣着道具都极其考究,这些都为还原历史,提供了重要保障。
片中人物的造型,追求厚重、朴素、有质感的艺术效果,北京胡同四合院、上海洋派会所、红楼大学办公室,视觉呈现着力于真实感与写意留白,100多年前的老北京、大上海,随着背景里的建筑标志、音效里的各种声音,仿佛把人带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百年历史,有筚路蓝缕、有荆棘满途、有苦难辉煌,如何以求真、求美、求新的创作观,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故事?《觉醒年代》的创作者,用心用情做了很成功的探索,并且受到了年轻观众的青睐,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仅播出前12集,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就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首位,在多家视频网站播出排名榜上高居榜首。禹成明(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影视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