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自1960年建市以来,无数淮北儿女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谱写了一首振奋人心的“乌金赞歌”。进入新时代,淮北人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推动高质量转型崛起,实现了“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转身。
走出转型崛起之路
建市六十多年来,煤炭经济长期唱主角。无数淮北儿女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谱写一首振奋人心的“乌金赞歌”。进入新时代,面对资源枯竭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淮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共建共享,实现了高碳资源低碳利用。
特别是2016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淮北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出台《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培育发展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产业。陶铝新材料被列入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产业目录,应用空间广阔,千亿产业板块前景可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持续深化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如今的淮北,正逐步摆脱煤炭资源的路径依赖,按下发展“快进键”,发展换进“创新档”,产业结构从“煤电酒”晋级“四基一高一大”,增长动力从单一煤电到形成多极支撑,走出了一条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转型崛起之路。
共建共享文明之城
2017年11月14日,是淮北这座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淮北市以全国第三、安徽第一的名次,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市人民实现了期盼22年的创城梦。问鼎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淮北收获的不仅是牌子、民心,更有强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近年来,淮北逐步形成独特的“好人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和优秀志愿服务群体,从一花独放到百花满园,“好人淮北”已成为鲜亮的城市道德品牌。今日淮北,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之歌,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传承着平实质朴的乡土民风,塑造起新一代淮北人尚礼自信的文化筋骨,共建共享着文明之城。
重构“绿水青山”
对于淮北市而言,绿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放眼淮北,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间,高低起伏的青翠,错落有致的景观,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使得淮北“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处处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近年来,淮北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勇于面对多年吃“资源饭”留下的生态欠账,坚持不懈“增绿”“护蓝”,重构“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淮北市注重还水于自然,积极推进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建设城市水生态屏障,形成湖河相通、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城市环境。大力推进采煤塌陷区改造工作,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18.6万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在城市中心形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坚持不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投资12亿元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治理黑臭水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淮北转型崛起之心更坚,进取之意更锐,担当之举更实,为民之情更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淮北儿女必将以昂扬的姿态务实奋进、以饱满的激情争创一流,谱写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