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自行车优先”的独特标识已经高悬在朝阳门桥头了。为了帮助更多骑行人和开车人理解这个新出现的标识,25日早晨,北京东城交通支队在朝阳门桥下设置了志愿服务岗,由志愿者们在早晚高峰期引导骑行人和车辆通行。(5月26日《北京青年报》)
当我们走进“快时代”后,很多城市非机动车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路权被机动车严重挤占。而北京市出现的“自行车优先”的独特标识,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标识是一幅“骑车人和汽车叠加在一起”的图案,骑车人在前,汽车在后,这不仅能让慢行交通路权得到有效保障,更折射出城市公共治理的人性化与人文化关怀。
实际上,“慢行优先”已融入城市公共治理中。2020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确定“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这是北京首次将“慢行优先”放在交通发展理念首位;今年,北京市又推出城市慢行系统升级版本,明确提出推动二环路等路段慢行系统建设和改造,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其中,“适当压减机动车道宽度”“注重路口慢行优先设计”“自行车优先”的独特标识等系列举措,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动。
正是由于“慢行优先”渐入佳境,如今在首都,骑车、步行变得更加舒适,汽车给自行车让路,尊重慢行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慢行系统也正在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交通发展理念也从“以车为本”转变到了“以人为本”再到“慢行优先”。数据显示,过去5年,北京慢行出行比例从39.3%提升至46.7%。2020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增长到了15.5%,比2015年(9.5%),提升了6个百分点。
城市交通不能一味地贪图快,而忽视慢的交通方式需求。近年来,从各地“车辆优先”的政策实践来看,人们的日常出行并没有带来实质性便利,堵车、城市尾气污染等“后遗症”,严重困扰着城市的正常发展。“慢行优先”,不仅平衡了路权,让骑车的、走路的“大行其道”,也会让沿街店铺有了“人气”,城市充满活力。
北京并不是我国首个“慢行优先”的城市,早在2016年上海虹口区的天潼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等道路,就开始进行“慢行优先”试点。当下,国家正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期待更多的城市推出“慢行系统”,从而让“慢行优先”成为城市治理共识。
当然,推行“慢行优先”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合理规划,有效平衡路权,尤其是遇到骑车人、行路人的路权受到侵犯如何处理,这些棘手问题都需要逐个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