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警惕“熊孩子”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针对所谓的“熊孩子”“鸡娃”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26日在记者会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不赞同一些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也不赞同给这些家长和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今日本报A11版)
  近年来,“熊孩子”“鸡娃”等指代部分孩子的称谓充斥各类媒体和平台,可谓“帽子”满天飞,大有泛滥之势。随意给未成年人贴标签,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新的伤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明确反对这两顶“帽子”,是一种必要的纠偏。
  标签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熊孩子”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即使自律意识强的孩子也会偶有不可理喻的时候。但现在,这个概念被无限泛化,个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也被称为“熊孩子”。
  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很容易让家长在管教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比如,有的家长小题大做,把孩子偶尔的出格行为视为常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无原则“护犊子”,即使孩子杀人放火,也以“他还是个孩子”来辩解。孩子千差万别,所犯的错也千差万别,具体问题就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一概而论要不得。
  随意贴标签的负面影响不止于此。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孩子潜意识里容易形成消极暗示,认为自己就是“熊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
  有时候,标签化就是“污名化”,这一点在“鸡娃”这个称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目前,围绕“鸡娃”这一称谓,育儿界已形成了一个“黑话”体系:“家鸡”“荤鸡”“素鸡”“耐鸡”“自鸡”“偷鸡”“假鸡”等,不一而足。这些“污名化”称呼的背后,是焦虑的家长、身心疲惫的孩子。
  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不妨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陈广江/文沈海涛/图